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的专机降落北京,打破五年来两国外长零互访的僵局。据知情人士透露,他此行带着一份紧急清单,核心诉求直指中国收紧的稀土供应。
此前四个月,印度汽车巨头生产线多次亮起红灯,稀土磁体库存逼近清零,塔塔集团甚至暂停了捷豹路虎电动汽车的生产计划——这些核心部件90%依赖中国进口。
莫迪政府力推的制造业雄心,在2025年4月遭遇重击。中国宣布对钐、钆、铽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全球供应链应声收紧。
对印度而言,这无异于致命一击:其国防工业75%的稀土需求、新能源汽车85%的磁体供应均依赖中国。
更讽刺的是,印度坐拥690万吨稀土储量(全球第三),却因技术短板和政策壁垒,年产量仅2900吨,不足全球1%。一家印度车企高管坦言:“每辆车电机至少需1公斤稀土磁体,我们的库存只够撑到7月。”
危机背后藏着印度的战略误判。此前,部分印企利用贸易漏洞,将中国稀土伪造“民用”标签转卖美欧,甚至流入F-35战机生产线,最终被中国稀土追溯系统精准锁定。此举彻底堵死了灰色渠道。
为自救,莫迪政府紧急启动“国家关键矿产使命”,投入1630亿卢比推动本土开发,并向私营企业开放勘探许可。
然而现实骨感:印度唯一国有稀土公司IREL设备老化,精炼成本比中国高30%,且重稀土分离技术空白。科技部资助的首家磁体企业目标年产仅500吨,不及需求的零头。
印度的困境折射出全球稀土博弈的本质——这不仅是资源之争,更是全产业链控制权的较量。中国凭借开采、精炼、回收的闭环体系(占全球90%精炼产能),牢牢掌握定价权与规则制定权。
而美国主导的“稀土伙伴关系”更倾向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合作,对技术转让严防死守,印度难以分羹。
正如清华大学研究员钱峰所析,印度加速稀土战略的核心实为“去风险”,但技术断层与基建滞后使其短期内仍是中国供应链的“补充者”。
新德里街头,工人们拆解着堆积如山的废旧手机,政府试图从中提取微量稀土,却收效甚微。苏杰生离华前,中方仍未公开回应其诉求。
这场博弈的终局已清晰:当中国将稀土出口管制与电子追溯系统、法律重拳结合成“铁三角”时,任何国家若不能突破技术护城河,便只能遵守新的游戏规则。印度手握金山却求矿不得的悖论,注定成为全球资源变局中最苦涩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