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高管质疑雷军,公开承认错误,为不当言论道歉

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儿,说的是一汽丰田的一位高管,公开给小米汽车和雷军道了个歉。

这事儿的起因,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是为了一个汽车设计的比例问题,一个说是“3”,一个说是“4”,一来一回,在网上吵得是沸沸扬扬。

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学题,背后牵扯出的,是新老造车理念的一场大碰撞,也是关于“谁说了算”的一场暗中较量。

咱们今天就来当个“吃瓜群众”,好好把这事儿从头到尾捋一捋,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啥门道。

车企高管质疑雷军,公开承认错误,为不当言论道歉-有驾

这事儿的源头,得从小米发布第一款车SU7说起。

大家都知道,雷军是个营销天才,他卖手机的时候,就能把一堆普通人听不懂的技术参数,说得明明白白,让你觉得特别厉害。

现在他造车了,这个看家本领自然也带了过来。

在介绍小米SU7这辆车有多好看的时候,他没有用那些什么“黄金分割”、“流体雕塑”这种听着玄乎的词,而是直接给出了几个简单好记的数字,其中最火的一个,就是“3倍轮轴比”。

为了让大家秒懂,他还特意在PPT上放了张图,就是在车身侧面,前轮和后轮之间的空当里,不多不少,正好能塞下三个一模一样的轮胎。

这一下,效果就来了。

甭管你懂不懂车,一看这图,立马就感觉:哦,这车身比例真协调,显得又长又运动,肯定好看!

这个“3倍轮轴比”的说法,一下子就传开了,简单、直观、好记,可以说是小米一次非常成功的营销。

可就在大家都在津津乐道这个“3倍轮轴比”的时候,一位来自传统车企的“老师傅”站了出来。

这位老师傅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的企划部部长,叫赵东。

他以一个汽车行业科班出身的资深人士身份,在社交媒体上对雷军的说法提出了两点质疑。

第一,他说自己翻遍了汽车理论的教科书,根本就没“轮轴比”这个词,这概念是小米自己发明的,算是给汽车理论做了“贡献”。

这话听着客气,但潜台词挺明显:你们这是在自己生造概念,不专业。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赵部长说,就算按你们小米的算法,这个数也算错了!

雷军说是3,但他找自己公司的研发部门核实了,小米SU7的轮轴比应该是4!

车企高管质疑雷军,公开承认错误,为不当言论道歉-有驾

他还顺带批评了一下其他跟着小米宣传“3倍轮轴比”的车企,说他们抄作业连错误答案都一起抄了。

这下子可热闹了。

一边是互联网新贵,粉丝无数的雷军;另一边是老牌合资车企的专业高管。

一个说3,一个说4,到底谁对谁错?

难道雷军真的连小学数学都算错了?

一时间,网上议论纷纷,大家都有点蒙。

其实,这就是整个事件最核心、也最有趣的地方。

问题不在于谁算错了,而在于两个人用的“尺子”根本就不一样。

咱们来当一回裁判,看看这道题到底该怎么解。

雷军说的“3”,是怎么来的呢?

他的算法非常形象,是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来看的。

他算的不是整个车轴的长度,而是前后两个轮子之间的“空隙”能放下几个轮子。

你可以想象一下,总长度是前后轮中心的距离,也就是轴距,这个距离里包含了半个前轮和半个后轮,他把这一个整轮的长度减掉,剩下的净空,正好是三个轮子的直径。

所以他的公式大概是:(轴距 - 一个车轮直径)÷ 车轮直径 ≈ 3。

这么说,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

他想告诉你的,是这车“肚子”里有多长,视觉上有多舒展。

车企高管质疑雷军,公开承认错误,为不当言论道歉-有驾

这是一种“沟通语言”,目的是为了让你快速理解美感。

那赵东部长说的“4”又是怎么来的呢?

他用的是工程师的“尺子”,是更严谨、更学院派的算法。

在汽车工程学里,要衡量这个比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车辆的轴距(前后轮中心的距离)直接除以车轮的直径。

我们拿小米SU7的数据来算一下:它的轴距是3000毫米,高配版的车轮直径大概是750毫米左右。

用3000除以750,得出的结果正好是4。

这个算法从纯数学和工程学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准确无误的。

这是一种“技术语言”,目的是为了精确地描述一个物理参数。

这么一分析,大家应该就清楚了。

雷军和赵东,其实谁都没错。

一个是从用户沟通和视觉感受出发,用了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另一个则是从严谨的工程定义出发,用了一个标准的公式。

这就好比,你问一个孩子房间有多长,他可能会告诉你“能并排躺下三个人”,而一个建筑师则会告诉你“净长3.5米”。

你能说谁错了吗?

都没有错,只是描述的方式和目的不一样。

当这个核心问题被大家搞清楚之后,舆论的风向就慢慢变了。

车企高管质疑雷军,公开承认错误,为不当言论道歉-有驾

很多人开始觉得,小米虽然没用教科书上的词,但这种让普通人一听就懂的创新说法,本身就很有价值。

相反,赵东部长虽然专业上没问题,但这种揪着字眼不放,甚至有点居高临下的“打假”,似乎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小米的公关应对也很高明,他们没有直接下场争吵,而是转发了一位博主的分析文章,然后两位高管谦虚地表示“学习了”,姿态放得很低,反而赢得了更多好感。

最终,赵东部长在几天后发布了视频,正式向小米和雷军道歉,表示自己的言论本意是想讨论行业概念,但表达方式不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这个道歉,在我看来,意义远不止于个人。

它更像是一个信号,代表着传统汽车行业在面对新势力、新打法时的一种反思和调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汽车这种复杂的大件商品,话语权一直掌握在厂家和专家手里。

他们用各种我们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来定义一辆车的好坏,消费者只能被动地听着。

但现在,像小米这样的企业进来了,他们带来了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用户思维”。

他们会想方设法用用户能听懂的语言去介绍产品,去和用户交朋友。

雷军把复杂的设计美学简化成一个数字“3”,就是这种思维的极致体现。

这不仅仅是营销技巧,更是一种对消费者的尊重。

这件事也让我们看到,我们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变得越来越自信。

过去,我们是规则的追随者,国外品牌定义了什么是好车,我们就跟着学。

现在,我们自己的品牌,不仅在技术上,比如电池、智能驾驶上奋起直追,甚至开始在“如何定义一辆好车”的话语权上,发起了挑战。

创造一个像“轮轴比”这样的新词,并让它流行起来,就是掌握话语权的一种方式。

这说明我们的企业,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造出好产品,更希望用我们自己的理念和标准,去引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知。

这背后,是我们整个国家工业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所以,这场由“3”和“4”引发的争论,最终以一种体面的方式收场,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车企的格局和反思,也看到了中国新势力的智慧和力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