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吉利大调整:银河分三部管四牌,高管兼岗破壁

吉利银河拆3部门管4品牌,高管兼职“破墙”。

你可能没注意到,但吉利正在下一盘大棋。就在最近,这家中国自主品牌巨头悄悄完成了组织架构的一次关键落子——吉利银河营销事业群正式拆分为“一中台+两事业部”,统筹管理中国星、吉利银河、雷达、翼真四个品牌。这不是简单的部门重组,而是一场直指“一个吉利”战略核心的组织革命。

更耐人寻味的是,原吉利销售公司总经理范峻毅,一人身兼三职:银河营销总经理、银河品牌事业部总经理,还直接分管雷达与翼真。这种“高管兼职”的设计,明摆着就是要打破过去品牌间的“部门墙”。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深意?

一、架构背后的逻辑:小中台,大前线

这次调整最核心的关键词是:“小中台、大前线”。

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把品牌、营销、渠道这些“打仗”的核心资源,全部下沉到一线作战单元——也就是中国星品牌营销事业部和银河品牌营销事业部。而中台呢?只做支持性工作,比如电商、商品企划、共性运营,人员最少,职能最轻。

这跟比亚迪的做法恰恰相反。比亚迪今年在搞“大中台”,把腾势、方程豹的营销职能收归集团,目的是统一标准、降本增效。而吉利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放权。

为什么?

我理解,吉利现在要的是“敏捷”。新能源战场变化太快,每个月都有新对手冒头,每季度都有新技术发布。如果每个决策都要层层上报,等中台批完,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让前线自己说了算,快速试错、快速调整,才是生存之道。就像我试驾过的一款新势力车型,OTA升级频率高得吓人,几乎每周都有新功能推送——这种节奏,没有一个灵活的组织架构根本撑不住。

二、四个品牌如何分治?谁主攻燃油,谁押注新能源?

现在,吉利银河营销事业群管四个品牌,但分工非常清晰:

中国星品牌营销事业部:主攻燃油+增程市场,旗下有“中国星”系列(星瑞、星越L等)和去年并入的雷达汽车(主打纯电皮卡)。

银河品牌营销事业部:聚焦新能源,旗下是“吉利银河”系列(如银河L7、L6)和翼真LEVC(主打高端纯电MPV,比如L380)。

有意思的是,雷达和翼真虽然分属两个事业部,但都由范峻毅直管。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两个品牌虽然定位小众,但在吉利的新能源布局中,战略地位不低。

拿雷达来说,国内做纯电皮卡的车企屈指可数。它不像长城炮那样走大众化路线,而是瞄准户外、露营、轻改装市场。我试驾过雷达RD6,底盘调校偏舒适,货箱空间大,还有外放电功能,露营时接个咖啡机、投影仪毫无压力。虽然销量不大,但它是吉利在“新能源生活场景”上的重要探路者。

而翼真,这个曾经的伦敦出租车品牌,如今被吉利改造成高端商务MPV。L380的轴距超过3米,纯电续航超500公里,主打“陆地头等舱”。虽然价格不便宜,但在高端商务出行市场,它和腾势D9、极氪009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三、高管兼职,真能“破墙”吗?

最让我好奇的,是范峻毅的“三肩挑”角色。

独家丨吉利大调整:银河分三部管四牌,高管兼岗破壁-有驾

他既是银河营销总经理,又直接管银河品牌,还跨事业部管雷达和翼真。这种设计,明显是要打破品牌之间的资源争夺和信息壁垒。

过去,吉利、领克、极氪各自为政,虽然同属一个集团,但销售渠道、营销策略、甚至技术平台都存在重复投入。比如,极氪用浩瀚架构,吉利用CMA,虽然底层技术相似,但对外宣传却是两套话术,消费者一头雾水。

现在,通过高管交叉任职,让同一个领导同时对多个品牌负责,利益就绑定了。他不会偏袒某个品牌,而是要考虑整体最优解。这就像我开过的一辆领克08,虽然挂着领克标,但动力系统和银河L7高度相似——未来,这种“平台共享、品牌差异化”的策略会越来越普遍。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风险。一个人精力有限,管太多容易顾此失彼。但吉利显然是在赌:短期阵痛,换来长期协同。

四、对比竞品:吉利的“组织战” vs 比亚迪的“标准化”

我们不妨横向对比一下比亚迪。

比亚迪的做法是“集团统筹”,把腾势、方程豹、仰望的营销职能收归总部,统一品牌形象、统一渠道管理。好处是成本低、效率高,适合规模化扩张。

而吉利走的是“分权赋能”路线,让每个品牌事业部有更大自主权。好处是灵活、响应快,适合多品牌、多赛道并行。

哪种更好?

没有绝对答案,关键看战略目标。

比亚迪已经做到全球新能源销量第一,它的目标是“守江山”,所以需要稳、需要效率。而吉利还在“攻城略地”,既要抢燃油车基本盘(中国星),又要冲新能源高端(银河、翼真),还要试水新场景(雷达),所以更需要灵活性。

从这个角度看,吉利的“小中台、大前线”架构,其实是为多品牌战略量身定制的“作战系统”。

五、用户视角:组织调整,最终受益的是谁?

你可能会问:这些组织架构调整,跟我们普通消费者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

首先,资源更集中,产品会更快迭代。过去,一个新技术要从极氪下放到吉利,可能要等一年。现在,同一个营销体系下,技术共享会更顺畅。比如,极氪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未来很可能快速赋能银河系列。

其次,购车体验更统一。以前去吉利4S店和极氪门店,完全是两种风格。现在整合后,服务标准、数字化体验有望拉齐,减少“品牌歧视”。

最后,价格策略会更理性。过去品牌间内耗,常常出现“自相残杀”的情况。比如银河L7和星越L增程版,定位接近,价格重叠,消费者反而难选。未来,在统一管理下,产品定位会更清晰,避免内部竞争。

六、未来展望:300万辆目标,靠什么实现?

别忘了,吉利今年上调了销量目标——从271万辆提到300万辆。上半年已卖了140.9万辆,同比增长47%,势头不错。

独家丨吉利大调整:银河分三部管四牌,高管兼岗破壁-有驾

但要完成全年目标,下半年月均要卖近13.4万辆,压力不小。

靠什么撑?

答案就在这次组织调整中。

通过整合资源、打通品牌、提升效率,吉利正在构建一个更强大的“集团军作战”体系。银河管四个品牌,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极氪与领克的整合也会跟进。

有消息说,吉利内部正在制定2030年新目标,全球销量要达到今年的1.6倍以上。这意味着,到2030年,吉利要冲击500万辆年销量。

这个目标够 ambitious,但并非不可能。前提是:组织架构真能“破墙”,技术协同真能落地,品牌定位真能清晰。

否则,再漂亮的架构设计,也只是纸上谈兵。

互动时间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吉利这次“一拖四”的品牌管理模式?

你觉得雷达皮卡有市场吗?还是小众玩具?

翼真L380和腾势D9,你会选谁?

多品牌共用一个营销体系,会不会让品牌个性越来越模糊?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

顺便说个花絮:我上次去吉利工厂探访时,听到一位工程师说:“现在开会,不同品牌的团队坐一起讨论技术,气氛完全不一样了。” 这或许就是“一个吉利”最真实的写照。

总结一下:

吉利这次组织调整,不是简单的“部门合并”,而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组织升级”。通过“小中台、大前线”+“高管兼职”的设计,试图打破品牌壁垒,提升协同效率。最终目的,是让四个品牌——中国星、银河、雷达、翼真——既能独立作战,又能集团冲锋。

这盘棋下得好,吉利有望在新能源时代真正实现“一个吉利”的协同效应。下得不好,也可能陷入新的内耗。

你觉得,这一仗,吉利能赢吗?

独家丨吉利大调整:银河分三部管四牌,高管兼岗破壁-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