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华域汽车这波操作,许多人不禁要问:“怎么突然就杀进了固态电池圈?”一时间,业内议论纷纷。说来也挺有意思,原本大家以为华域汽车只是个认真做零部件的“配角”,结果人家手腕一挥,直接拿下自家大哥上汽集团手里清陶能源49%的股权,这转身动作,比偶像剧还精彩。有人摸着下巴琢磨,这到底是想搞大新闻,还是确实下定决心要进军新赛道?其实,华域能否在固态电池这个风口浪尖杀出重围,恐怕并非“买买买”就能一锤定音,背后的门道其实还挺多。
说到这收购案,让人觉得有点悬。你看,清陶能源刚成立没多久,2023年11月才挂上牌照,连周岁都没过。注册十个亿,大气是有的,但营业收入才4.66万,净利润还负了四千万多,亏成这样,正常人要不心疼都很难。有人看了直说,华域汽车到底是不是在“抄底”?话又说回来,亏损这事其实在动力电池圈子里并不稀奇。想当年宁德时代也不是一下子变成金砖的,搞技术,烧钱才是常态。尤其是固态电池,还处于技术踩坑、市场开荒阶段,烧钱换未来,这种故事,似乎大家都见怪不怪。
不过,华域这次挥金2.06亿,把清陶能源的大半边天拿下来,不仅是改公司名,还要把“智能动力平台”补得更完整。那蔚来、小鹏不是都在造固态电池车吗?华域显然不想落下。与其说是抢占高地,不如说是赶在风口前布阵。无论电驱还是热管理,之前都能打,现在再挂上“固态电池”的门牌,业务线一下子就宽了,似乎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这对大红人紧紧抱在怀里。说白了,就是不想当配件厂,要做全套解决方案的大玩家。
这里值得琢磨的点就多了。清陶能源本身业务虽然还在起步,客户主要瞄着上汽乘用车那块,但华域汽车心思显然不止“做自己人”。他们打算利用自己的管理和客户资源,将清陶能源的市场从“自家兄弟”拓展到更大的中性化市场。也就是说,不再局限于“大树底下好乘凉”,而是主动撒网去外面海里捕鱼。有意思的是,不管名字换成啥——清陶动力科技也好,原来的清陶能源也罢,核心这波操作实际是要把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推向更多车厂。那是不是以后蔚来也能成为清陶的客户?或许吧,这事真还得看后续怎么谈。
当晚,华域还不忘再搞个“神转折”,旗下汇众汽车制造又要收购联创汽车电子部分股权,最多一记1.55亿的“收割”。你以为他们只盯着动力电池?NO,智能底盘也没放过。联创电子听着不怎么起眼,实际手上的技术挺硬,搞智能转向、制动、悬架,还有AI智驾啥的,客户列表能拉出一条长队:五菱、比亚迪、长城、奇瑞、智己……都是手里有流量的大厂。华域在一夜之间把动力、底盘这两个明面业务捋顺了,摆明要搞一体化智能底盘方案。你说这不是想做新时代的“汽车大脑”,谁信?
其实,这两起收购的核心逻辑,跟前阵子行业大佬们喊的智能化、电动化趋势一脉相承。华域半年报已经放了数据,今年头半年营收846.76亿,增长将近一成,归母净利润也涨了0.72%,虽说净利涨幅并不算爆炸,但在零部件圈里,这稳定增速已经比甩得掉零件的企业强不少。很明显,公司去年就开始压重“智能座舱、底盘、动力”三大平台,今年又扩展到高端头部客户和重点车型项目。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向高附加值转型,不再靠自己在“链条中间”被动搬砖,而是主动进击技术高地。
但说到固态电池,舆论还是有点复杂。有人一边高喊“技术改变世界”,一边低头算账,明眼人都知道,固态电池实际量产落地难度极大。行业内部上一次热烈讨论固态电池,还是拜宁德时代和丰田等大佬带的节奏。半固态、全固态电池的技术壁垒,除了材料、工艺,还有成本、良率多重挑战。清陶这家公司牛不牛,暂时还不算星耀级,但背靠上汽集团、华域汽车两头“金主”,烧钱的资本还是有,后续怎么搞,要看能不能把产品线拉出技术优势,别又变成“PPT电池”。
其实咱们都懂,电池技术的升级已经不是单一厂家的事,想打破锂电池的霸权,必然要多方合力。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个风口,大厂小厂都跃跃欲试,国内头部新能源企业要么自己砸钱做试点,要么干脆联手搞大项目。像华域这种重金“买家”风格,倒是挺符合现在零部件龙头想转型的节奏。毕竟谁也不想在后面喊话,直到风口都被别家拿跑了才后悔莫及。
联创电子这边也亮点不少,说到智能底盘,那就是汽车未来“智能大脑”之一了。底盘以前不就是扛车的钢铁架子,现在加了AI、传感器、驱动管理系统,各家都在推什么“智驾一体化”。华域想要用联创的技术跟自家汇众底盘做协同,这等于要自己搭建一套智能驾驶生态。以前你买零件,顶多是比谁螺丝紧,现在都讲究能不能自动感知路况、能不能和动力系统协同。说白了,底盘升级是智能化转型的战略方向,连比亚迪、长城这些老司机都抢着合作,可见背后的市场有多热。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说,华域汽车这波收购不只是资本运作的“画饼”,更像是实打实的业务战略。典型的产业链纵深布局,不再做“小块头”零件分销,而是要在科技前端、市场拓展上双线发力。固态电池代表了未来新能源车的续航和安全新高度,智能底盘则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基础。两个板块合流协同,不仅能锁住现有车厂客户,还有望引进更多跨界合作。这种战略布局,放眼行业,说不上“天下无敌”,但绝对不是小打小闹。
当然,行业里一些质疑也没停。有人说固态电池技术难,还在“PPT阶段”,华域是不是太着急?也有人觉得这联创电子的股权收购其实只是锦上添花,能否落地更大突破还得看后续研发。其实道理很简单,技术不能一蹴而就,投资要有耐心。从华域自己发布的半年报看,整体利润和营收都在增长,说明策略正处在前半段发力阶段,后面究竟能不能稳稳实现平台转型,还得跟市场步调合拍。
值得一提的是,华域汽车这几年一直在“补短板”,不满足于传统零部件业务,也不愿意躺在老客户资源上“吃老本”。这次收购无论动力板块还是智能底盘,都是奔着平台协同来的,眼瞅着电动化、智能化浪潮袭来,就算是“半路杀出”的搅局者,只要技术够硬,市场也会给机会。而且这波收购还带点“生态整合”意思,大家都知道,未来智能汽车要搞互联互通,谁能掌握主要平台,谁就能成为行业话语权的掌控者。
回过头讲一点现实,固态电池这战场上可不止华域一个“跑马仔”。行业的大牛都在抢进度,跑的人多,成王败寇还得看时间和效率。行业风口就是这样,今天你领先,明天对手可能就赶上,你不跑快点就被甩在后头。华域汽车选了个难度很高的大赛道,但正因为机会和风险并存,才让人觉得有点“悬”。不过话说回来,没有挑战哪来突破?既然行业变革已在路上,企业坚决转型,能不能成,或许咱们也得给点时间和耐心。

有人说,收购动作是一场“豪赌”。其实,赌注和信心都来自对行业变革的感知。华域汽车这次收购无疑是布局未来,技术为王,市场为皇。如果固态电池和智能底盘都能顺利落地,那公司就能开辟一条新赛道,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当个“先行者”。当然,挑战也不少,市场开放、技术迭代、国际竞争,每一步都是“高手过招”,不能掉以轻心。
现在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华域能否把实力和市场机遇巧妙转化,真正实现平台升级。不管是动力电池还是底盘业务,最终能否拉动绩效增长,持续创造利润,还要看后续的实际运营。短期亏损是烧钱换技术的常态,但长期来看,只有成功转型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华域汽车正站在行业拐点,能否成为新风口上的“弄潮儿”?大家都在等这场“直播”。
咱们说了这么多,关于华域汽车进军固态电池和智能底盘这事,你怎么看?你觉得好戏才刚刚开始,还是说这只是“资本运作”的常规回合?留言聊聊,咱们一起见证汽车行业的新一轮“王者归来”。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