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站在比亚迪深圳一新厂区的厂房门口,时间大概是星期五下午三点半。微风带点烤箱的干热,空气里夹杂着一种塑料和油墨的味道。手指触摸着车身,暖得有点刺手,仿佛车身在告诉我它刚经过一场热身。我听见远处机械的操作声和工人们偶尔传来的喊话。
刚才聊了会儿,销售小李跟我说:你知道吗?这个新压铸线有点意思。大是大,但效率提升快,比我们以前那套快多了。我随口回应:听说都靠自研设备,这线条一看就特别自信。
这里的9000吨大压铸线在外部看是挺大了。比亚迪官方强调是全国产模具和设备自主研发,我心里暗暗琢磨:这个自主,是不是像买一套家用电器?买的在外面组装,还是自己设计、自己做的底层部件。
估算一下这条线的生产能力,不算正式试产,可能每小时出模7到10个,一天工作八小时,估计每天能冲出70个左右的压铸件(这段先按下不表)。如果按每个车身总重平均120公斤(提醒一下,这个数字是估算,不同车型差别大),那每天贡献的车身总吨位得在0.8到1.2万吨之间。这还只是理论值,实际会不一样,取决于模具磨损、设备调试。
扯回来,比亚迪那套产线看着比起传统的进口线,真是自动化、信息化不少。像我嘴里一直在那儿唠叨的全国产标签,其实也带了几层意思:一方面,你要知道整条线从模具到机械都是他们自己研制,弹弓式的转折点是真挺有看头的。另一方面,行业内有人会质疑,这真是9000吨吗?还是说这标签只是个套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施工图纸的简要说明——模具的主要支撑框架采用了自主创新的热处理工艺,结合供应链上下游的自主采购,像个集大成者。也有人说:搞这些个巨型模具,不会叫错吨位吧?这个9100吨听起来像是个数字游戏,也可能是行业内惯用的营销噱头。发着光的设备旁边,喷漆工说:你看那数字,感觉像个重量级的标签,可我也不清楚到底是多少的真实值。
对比另一家车企的同级压铸线,感觉差别不在吨位上。而是在细节。例如,有些线的AEB触发稍微迟钝,或者低速转弯时会有顿挫,我觉得跟整个控制软件调校有关。比亚迪在这方面似乎对模具的一体化设计很在行,车身的结构点和压铸件的紧密配合,能有点贴合体验,就是硬件对软件的支持很关键。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我真的相信,比亚迪这次的自主研发不是单纯搞个大模具。真的是从设计、材料、制造到调试,都经过自己一手操控 — 但我也得收回刚才说的全自主。我心里还存疑,毕竟,全球供应链那么复杂,要做到全国产,难度不不小——尤其是像模具这种玩意,要做到自主研发,有不少关键环节还得依赖进口。
其实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这条线的细节。你知道吗?我举个例子:模具的冷却系统,采样我从行业内部的资料——以往用的是进口的铜管,效率很高,可成本也高。比亚迪用的是自主工艺,结合国产铜合金,用热处理提升传导效率——成本降低了30%左右。这点能明显让整条线的生产成本更可控,不然一个模具一年维护、换模、调校,除了制造本身的耗费,后期维护也是个大问题。
但说真的,这自主是不是意味着独家?我曾跟一位业内人士打趣:你们家模具研不研得过别人?他笑笑说:只要能用得顺手,不怕你说得。真正难的是持续创新、技术封闭。挺扎心的。
我也在思考:这些大块头设备,搞定之后,厂里能不能一劳永逸?还是说又得常年守着最新提案去升级?你猜,自动化程度到啥水平了?我觉得,大厂这事像个你追我赶的游戏,没人敢掉链子。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一边想这批设备是不是用了特别节能的驱动系统——可能也是国产的,或者说自己研发的——毕竟,无论怎么说,能用国产模具、自研设备做出来的产线,确实给国产车撑起了个底气。
其实我心里偷偷猜测:这个厂线里那些机械手臂和监控系统,可能还是混合用的,是国产配件配合海外的核心技术。毕竟,要做到极致的自主,单一供应商很难全部搞定。你有没有觉得,一台这么大的机械巨兽在工厂中,总像个沉默的巨人,静静地在等待下一步命令?
这让我不禁想:未来如果供应链出现了瓶颈,比亚迪还能在这么大的设备上自主撑过关吗?我觉得,或许只是个时间问题。毕竟,虽然我说自主,但电子、电气这些方面,意味着还是要借助他人,只比亚迪可能更懂怎么优化这流程。
说到这,我还记得跟一位维修师傅聊天(他去年刚从比亚迪的某个厂退下来),他说:你们觉得国产的机械设备能耐得住用?我看不少国产设备用个两三年,磨损就挺快。我心里其实也有点担心,设备再先进,使用中的维护跟不上,也可能把产线变成假大空。
这里留个疑问:这套设备的吨位标签和‘真材实料’到底是怎么保证的?是不是背后藏了点潜规则?
看到比亚迪搞这么大手笔,我有点想说:这个自主研发、国产化是不是也有点炫技的意味?产业链一环被拆掉,能不能长久维持?我曾跟一好友调侃:是不是等着看到某些‘天下大厂’在海外找人代工模具呢?他笑着回:还真有可能,毕竟,技术没那么容易封死。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去年某电池厂爆出的自行研发设备新闻——其实也能理解:在某些核心技术上,除了自己,本来也无路可走。)
车厂的投资大多像投,一个大压铸线出来,似乎是保险牌。可具体到生产能力和真材实料,我估算,几百万到上千万元都得打底,要是真能过关,包装成9000吨这种硬指标,还是挺有吸引力的。
这场景中,我突然想到:比亚迪的车多快能到全自主制造的阶段?还能走多远?可怕的不只是吨位,更是制造背后的信心这点。
啊,这雨开始落在前挡风玻璃上,噼啪作响,像极了这个行业里不断敲打的噪音。真希望下次能更直观地看看这条线的运作节奏,或者,能有机会在现场体验一把。
[你觉得?未来国产设备能不能完全自主?或者只是个玩法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