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车谷

在河南郑州,中牟县曾以西瓜、大蒜闻名,如今却成了中原大地的“汽车心脏”。

这片曾经的农业县,如今聚集了400余家汽车生产性企业和2000余家后市场服务企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成为河南最大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走进中牟高新区,机械臂挥舞的自动化车间、疾驰下线的氢能轻卡、发往全球的锂电池组,勾勒出一个传统农业县向“中原车谷”蜕变的生动图景。

河南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车谷-有驾

中牟的汽车基因始于1989年郑州轻汽的落户,1993年郑州日产入驻更如一颗火种,点燃了产业链条。依托郑州都市圈1小时产业协作圈(涵盖宇通、比亚迪等车企,年产能300万辆、产业规模5000亿元),中牟以“五链耦合”策略编织产业网络:县委书记担任“链长”,统筹补链强链。另外中原最大机动车检测平台落地,配备国内最长的民用直线性能测试跑道。同时上海交大联合实验室攻关车用新材料技术。如今,中牟已形成“研发—零部件—整车—后市场”全链条,本地配套率高达80%-90%——几乎“足不出县”便能造出一辆车。

(郑州日产:是日产在中国的重要合资车企,专注皮卡、SUV和商用车型,以硬派越野和实用工具车著称。成立于1993年,现为东风汽车全资子公司,拥有日产和东风双品牌。代表车型包括帕拉丁越野车、锐骐皮卡等,新能源领域推出纯电动皮卡销量领先。工厂采用日产全球标准,技术中心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产品覆盖全国并出口海外。)

面对新能源浪潮,中牟企业以技术升级化解转型焦虑。龙头企业郑州日产带动效应明显:其纯电皮卡稳居行业第一,并通过“近地化配套”拉动江东零部件等供应商集聚。中小企业则借政策东风“换道超车”——郑州飞龙引入全自动电子水泵产线后,生产效率飙升75%,从传统水泵厂蜕变为新能源热管理方案商。氢能企业“氢动立”推出的轻卡续航达480公里,开通郑州—洛阳氢燃料物流专线,破解司机“里程焦虑”。

最新数据显示,中牟汽车产业拥有19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新能源产品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上半年高新区固投增长241.75%,印证了转型加速度。

产业升级的野心不止于技术。中牟瞄准“出海”机遇,成立“1+4”外贸协会,支持企业远征海外:郑州日产在苏丹、委内瑞拉设组装厂。另外多元智能的汽车生产线远销美越印尼。而且30余家零部件企业将产品打入50余国,锂电池、智能化生产线成外贸新名片。同步推进的还有四大“园中园”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园聚焦电池材料和电机控制。相应的零碳产业园引入了氢能八大核心部件。而且智能网联产业园依托检测中心集聚激光雷达、高精地图企业。这些布局直指新质生产力,推动中牟从“制造基地”向“创新策源地”升级。

(氢能八大核心部件:1.燃料电池电堆——核心发电装置,由多个电池单元串联组成,通过氢氧反应产生电能。2.质子交换膜——隔离氢氧并传导质子,依赖含铂催化剂层。3.双极板——引导气体流向并传导电子,需耐腐蚀导电。4.空压机——为电堆提供高压氧气,提升反应效率。5.氢循环泵——回收未反应氢气,提高利用率。6.储氢罐——储存高压氢气,常用碳纤维材质。7.增湿器——调节电堆湿度,维持质子交换膜性能。8.BMS(电池管理系统)——监控电压、温度,保障安全运行。)

中牟的发展历程,是县域经济“无中生有”的经典样本——借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以龙头企业撬动集群效应,用创新突围打开增长空间。

如今,它的目标已锚定“中原车谷”,在郑州万亿级汽车产业蓝图里,这颗曾经的“农业星”正加速蜕变为“产业恒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