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干预并购案影响深远
谁能料到,荷兰方面强行介入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的并购案,其后续影响持续扩大,已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欧洲汽车产业面临产能中断的风险,日本汽车制造业也受到波及,陷入停产困境。而在此背景下,中国反而成为受益方,为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荷兰强夺安世半导体失败
荷兰试图强行获取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其初衷看似充满野心与战略考量。一方面,此举旨在向美国靠拢,迎合其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荷兰希望通过掌控全球领先的分立与功率半导体IDM龙头企业、以及全球汽车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提升自身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
然而,荷兰在这一过程中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决心与实力。在西方某些国家根深蒂固的优越感驱使下,他们或许认为,一旦“拿下”某家企业,对方便无能为力。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得多。
面对荷兰的举动,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直接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产品出口。尽管安世在德国和英国设有晶圆制造工厂,但其封装与测试环节则高度依赖亚洲地区。目前,安世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三家主要的封装与测试工厂,分别位于中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其中,位于中国广东东莞的工厂是规模最大的封测基地,承担了安世全球约80%的封装任务,这意味着该工厂掌握了安世近八成的产能资源。
更为关键的是,安世半导体的晶圆制造环节本身并不具备显著的技术壁垒。其产品线涵盖双极晶体管、二极管、ESD保护器件、TVS、信号调节芯片、MOSFET、GaN FET、模拟与逻辑IC、IGBT等,均为成熟制程的半导体产品。这类芯片虽在市场中具有广泛需求,但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方面相对较低,难以构成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因此,荷兰在此次事件中所面临的困境,不仅在于中国市场的反制,更在于其对安世半导体整体价值的认知存在偏差。真正决定产业话语权的,不仅仅是企业名称或地理位置,而是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与核心技术能力。
安世封测能力成核心价值
安世晶圆厂主要采用数十至数百纳米制程,这一技术在中国已属于落后产能。即便荷兰将该工厂出售,也难以找到愿意接手的买家。真正具有价值的是安世的封装与测试工厂,而闻泰科技在收购安世后实现扭亏为盈,正是得益于其拥有一流的封测能力。
这也解释了为何安世中国在宣布与荷兰总部剥离、独立运营后,能够迅速恢复向供应商供货。在中国,寻找替代的晶圆制造资源相对容易,但对荷兰而言,要找到具备同等水平的封装测试合作伙伴则极为困难。
此外,安世的产品多为成熟制程,对中国而言并不具备核心技术壁垒。中国当初收购安世,主要是看中其品牌影响力,以借助其渠道进入欧洲及其他国际市场。
因此,目前荷兰实际上仅保留了一个缺乏实际生产能力的“空壳”,同时还要承担工厂停摆带来的持续损失。
芯片危机影响欧洲汽车产业
近日,欧洲与日本汽车产业正面临严峻的芯片供应危机。作为全球车规级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安世半导体在功率半导体领域位列全球前三,尤其在小信号 MOSFET、二极管及 ESD 保护器件等细分市场长期占据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其车规级 Power MOSFET 产品也稳居全球第二。这些关键组件早已深度嵌入博世、大陆集团等欧洲顶级 Tier1 供应商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大众、宝马、奔驰等主流车企的电子控制系统中。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已发出警告,指出其成员企业的芯片库存仅能维持数周时间,而寻找并完成新供应商的认证流程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据行业分析,若芯片供应持续中断,欧洲汽车产业或将遭受高达 200 亿欧元的经济损失,并面临约 10 万个就业岗位的流失风险。
ACEA 的预警并非夸大其词。车规级芯片的替代过程远非简单更换品牌可实现,从样品测试、台架验证到整车匹配的完整认证周期通常需要 6 至 8 个月。即便紧急寻求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厂商支援,短期内仍难以填补供应缺口,凸显出当前芯片供应链的脆弱性与紧迫性。
汽车产业供应链危机
汽车产业在德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占GDP的6%,其任何波动都会对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产生直接影响。一旦出现停产,将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的连锁反应,影响到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以及下游相关服务业。更为复杂的是,复产过程面临较大挑战。若欧洲汽车产业停产一周,仅供应链重新启动、人员调配及设备调试就需要至少三个月才能恢复常态,而这尚未计入订单流失等隐性损失。
日本车企同样面临困境。丰田、本田和日产的混合动力车型中,安世半导体芯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导致丰田九州工厂和本田琦玉工厂已开始实施减产计划。日本汽车制造业的供应链与欧洲高度融合,原本希望通过从欧洲调拨库存来缓解压力,但发现欧洲同行自身也面临供应不足的问题。
在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中,这种供需失衡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创造了有利时机。2024年,欧盟进口的纯电动汽车中,有55%来自中国,这一市场基础已经十分稳固。随着欧洲本土车企产能缩减,比亚迪、蔚来等中国品牌正加快推进车型在欧洲的认证进程。比亚迪汉EV、海豹等车型凭借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和自主芯片供应链,能够迅速满足欧洲市场需求。相比之下,欧洲车企仍在寻找替代芯片并进行认证流程,而中国车企已具备稳定的交付能力。在市场出现空缺的阶段,这种产能稳定性成为最有力的竞争优势。
荷兰失策,中国受益
从这一角度来看,荷兰此次可谓得不偿失。不仅面临订单无法按时交付所带来的违约责任,还被迫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业务转交给中国,成为一块难以处理的负担。然而,荷兰方面因种族优越感作祟,难以承认自身的失误,更无法向中国低头认错。
相较之下,安世中国尽管短期内受到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却能更好地保障运营的稳定性。同时,此次事件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可以预见,荷兰对此必定感到极度不满与懊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