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汽车圈的都知道,2025年10月初,奇瑞和长城这两家国产大佬突然在发动机热效率上硬刚起来了。奇瑞对外官宣,最新款鲲鹏天擎混动发动机的热效率直接冲到接近一半的水平,还拿了中汽研的权威认证。长城那边也不怂,蓝山DHT-PHEV搭载的1.5T发动机热效率达到四成多,宣传页上直接写着全球领先。
这俩数据一出来,评论区直接炸锅。有人说国产发动机这么牛了,有人说接近一半的热效率比丰田本田高出一大截真的假的,也有人说该不会又是营销话术吧。
那问题来了,2025年了,国产发动机的热效率到底处于什么水平?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还是新一轮的数字游戏?咱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
第一部分:接近一半和四成多是怎么来的?奇瑞长城这次秀肌肉有啥内幕?
2025年10月18日,奇瑞在全球创新大会上搞了个大动作。
现场展示了一台代号鲲鹏天擎的混动专用发动机,官方数据热效率直接冲到接近一半的水平,具体数值在四十八这个档位。同时还拉来了中汽研的工程师现场实测认证,这搞得很正式。
长城汽车呢,也在同一时期发了篇技术文章,说旗下高端车型蓝山DHT-PHEV的1.5T发动机热效率达到四成多的水平,具体是四十一点五这样的成绩,号称这是目前量产车里最高的之一。
这俩数据一前一后放出来,时间点卡得那叫一个巧。正好赶上汽车市场传统销售旺季前的技术储备宣传,又撞上全球新能源车展前夕,眼尖的人一下就看出来了:这明摆着是要抢技术话语权。
那这两个数据到底啥意思呢?简单说,热效率就是发动机把汽油能量转化成动力的比例。比如热效率达到接近一半,意思就是一百份汽油里有接近五十份真正用来开车,剩下的五十份全变成热量浪费了。
这些热量怎么浪费的呢?比如排气管冒烟,水箱散热,还有各种摩擦阻力。汽车开得越多,浪费越多。
以前咱们的老发动机,热效率普遍在三成多到四成之间,后来慢慢往上提,能到四成多就算不错了。现在奇瑞突然蹦出个接近一半的数据,这确实让人一激灵。
那为啥奇瑞能做到接近一半,长城就是四成多呢?这里头有门道。
奇瑞的鲲鹏天擎发动机是专门为混动系统设计的,根本不是给普通燃油车用的。混动发动机有个优势,它不用单独驱动车轮,主要是给电池充电,所以负担更轻。
奇瑞重点优化了三大技术。第一个是米勒循环,这是一种让发动机更省油的运行模式,通过延迟进气门关闭时间,增加膨胀比,让燃油能量利用率更高。第二个是高压直喷,燃油喷射压力从原来的两百多提到了三百五十,压力越高,燃油雾化越细,燃烧越充分。第三个是智能热管理,根据车速自动调节冷却液温度,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流失。
长城的四成多数据虽然看着低一点,但要理解一个事实,人家是1.5T的增压发动机,还要兼顾动力输出。蓝山DHT-PHEV是个中型SUV,要拖动一台几吨重的车,不能为了省油就都不要动力。
在动力和省油之间找平衡,这其实比单纯追求高热效率更难。所以长城这个四成多,在实际运用层面已经算得上优等生了。
不过话说回来,当时业内有不少人嘀咕。他们说,接近一半的热效率,理论上已经接近内燃机的极限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目前全球公认的最高纪录就是丰田的四成多,马自达的接近半数。
奇瑞这个数据是不是实验室环境下的理论值?这个疑问一出,直接给这场热效率大战添了把火。底下的讨论就变了味儿,大家开始争论,到底是真正的技术突破,还是一种叫做选择性公布的营销话术?
第二部分:热效率接近一半到底多牛?全球发动机技术现在啥水平?
人们经常问,接近一半的热效率听着厉害,但和其他国家比到底啥段位。
这个问题问得好,得先看看全球发动机技术的天花板在哪儿。
全球公认的热效率王者是日本车企。丰田的Dynamic Force系列发动机,混动版本热效率最高在四成多的水平,这个数据最普及,用得最广。马自达的Skyactiv-X压燃发动机,宣传热效率接近半数,但这种发动机只用在少数高端车型上,因为技术太复杂,成本太高。本田的地球梦系列,最新款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在接近四成到四成之间,也是不错的成绩。
欧洲车企更侧重涡轮增压和动力,热效率普遍在接近四成这样的水平。比如大众的EA888发动机,第五代版本,热效率在三成多接近四成这样的档位。这些欧洲发动机的特点就是,它们不追求最高热效率,反而更在意动力输出和驾驶体验。
美国车企呢,因为偏爱大排量发动机,热效率相对会低一些。他们的逻辑是,与其提高热效率,不如直接上大排量,反正油多的是。
那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十年前,咱们国产发动机的热效率普遍在三成多,那时候合资车动不动就说我们的发动机技术领先一代。
但从2020年开始,国产车企突然开挂了。整个局面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奇瑞推出了鲲鹏系列发动机,其中1.6T的版本热效率达到接近四成的水平,2.0T版本更是达到接近四成多的水平。这次的混动专用发动机更是直接冲到接近一半,技术跨越显然很大。
长城、吉利、比亚迪也没闲着,全都跟上来了。吉利的雷神混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四成多,比亚迪的骁云1.5L插混发动机热效率也是接近半数水平。
你看看这个趋势,从三成多短短几年涨到接近一半,这跨度有多大?以前需要十年才能提升的热效率,现在国产车企用三五年就做到了。
这么一对比就清楚了,奇瑞的接近一半要是真能量产,确实能吊打全球大部分车企,甚至逼近理论极限。因为内燃机受限于热力学定律,热效率的理论最高值差不多就是五十,再往上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几乎不可能。
长城的四成多虽然看着不如奇瑞炸裂,但在1.5T这个主流排量里,已经属于第一梯队了。
不过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些数据,到底是在实验室理想工况下测出来的,还是真实路况下的表现?
实验室理想工况什么意思呢?就是匀速行驶,无负载,油品要求特别高,温度条件也要求特别好,各种条件都调到最优。
真实路况就不一样了,堵车走走停停,爬坡,急加速,开空调,这些都会拉低热效率。
咱普通消费者买车,不是看实验室数据,而是看一箱油到底能跑多远。这才是最现实的问题。
第三部分:国产热效率卷起来,是技术进步还是营销内卷?
现在咱得深挖一层。为啥2025年国产车企突然集体卷热效率?这背后到底是真技术突破,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营销战?
先说技术层面的事实。这些年国产车企在发动机上的投入确实猛得不行。
奇瑞建了一个全球顶尖的燃烧实验室,光是测试发动机燃烧效率的设备就花了十几亿。他们要研究燃油怎么在气缸里最充分地燃烧,要精确到每一毫米的喷油角度,每一微秒的点火时间。
长城搞了个柠檬混动系统,专门优化发动机和电机的协同效率。比亚迪更是直接两条腿走路,一边搞插混发动机,一边押注电动车。这些投入确实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
比如奇瑞的高压直喷,压力从两百多提到了三百五十,这个数字看着不大,但实际操作起来得改变整个喷油系统的设计。长城的米勒循环控制精度提升了,这说明他们在液压系统、电子控制这些地方下了真功夫。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技术,不是吹出来的。
但另一边呢,营销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有的车企宣传热效率接近一半,但只说实验室数据,不提实际道路表现。有的把混动专用发动机的数据,直接和普通燃油车对比,这就不太公平了。混动发动机因为不用单独驱动车轮,负担更小,热效率天然更高,这是系统优势,不是发动机本身的优势。
还有的拿峰值热效率当常态热效率宣传。什么意思呢?发动机在某一瞬间能达到接近一半,但日常行驶的平均值可能只有三成多四成。有的公司就喜欢拿这个瞬间值来吹牛,这有点擦边球的意思。
更关键的是,热效率只是发动机好坏的一个指标,不是全部。
比如丰田的发动机热效率可能四成多,但可靠性全球公认。有人开过丰田车二十万公里不用大修,这种事儿在丰田车上很常见。马自达的压燃发动机技术牛不牛啊,当然牛,但它有个问题,维修成本特别高,对油品要求特别苛刻,必须加九十五号以上的汽油,不然容易出问题。
咱普通消费者买车,除了省油,还得考虑动力够不够、质量稳不稳、后期保养贵不贵。这些才是真刚需。
有的人一听到发动机热效率高,眼睛就亮了,其实不用那么较真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买车不是买发动机参数,是买一个能用的、靠谱的、不麻烦的交通工具。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奇瑞长城这场热效率大战一出,评论区直接成了大型辩论现场。
问题一,有人问,接近一半的热效率,是不是只在实验室里能实现?实际开车省油吗?
咱来看看奇瑞怎么说。奇瑞官方表态,这台鲲鹏天擎发动机已经搭载在最新款混动SUV上,比如瑞虎9插混版。官方给出的WLTC综合油耗是五点四五升每百公里,如果用老工况标准NEDC来算,大概是五点二升左右,比老款省了差不多一成多一点。
不过真实路况下,比如堵车、空调全开、天气特别热的时候,油耗可能会涨到六升左右。但比起同级别的燃油车,比如合资的本田CR-V,那种油耗七到八升起步,国产车还是能省不少。
问题二,有人说,国产发动机热效率追上国外了,为啥大家还是更认丰田本田?
这就是品牌信任度的问题了。丰田本田的发动机虽然热效率不是最高,就四成多这样,但开了二十年都不用大修,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你买一台丰田车,开它十几年,发动机基本不用动。
二手保值率也高。一台丰田车,开了五年,二手市场还能卖原价的六成,这说明大家都相信丰田的品质。
国产发动机近几年技术突飞猛进,这是事实。但很多车主心里还是犯嘀咕,会不会开几年就出问题?这种心理上的不信任,不是一两个好数据能解决的。
不过好消息是,随着国产车质保政策越来越长,比如奇瑞承诺十年或二十万公里核心部件质保,这种顾虑会慢慢打消。等到有一大批国产车开到十万、二十万公里没出过问题,消费者的信任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问题三,热效率越高,车就越高级吗?买菜车需要关注这个吗?
答案是不一定,得看你买什么车。
如果你买的是十万级的代步车,比如比亚迪秦PLUS或者吉利帝豪这个级别,你就别太在意热效率的高低了。关键是看油耗和可靠性。一台热效率接近四成的车,加九十二号油,一箱油能跑六百公里,这就够用了。与其去买一台热效率四成多但价格贵两万块的车,不如买实惠的,长期下来反而能省钱。
但如果你买的是混动SUV,预算在十五万以上,那热效率接近一半的发动机确实能让你省更多油。混动SUV用车时间长,一年能跑两三万公里,省油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算一笔账,一台混动车一年能省个几千块的油钱,三五年就省出一笔保养钱。从这个角度讲,热效率高的发动机确实有价值。
结语:国产发动机热效率大战,到底是真功夫还是新剧本?
从2025年10月的这场接近一半对四成多之争就能看出,国产车企在发动机技术上确实不再是跟跑者了。
奇瑞的接近一半要是能量产,绝对能打脸那些说国产发动机不行的人。从数据上讲,这已经逼近了内燃机的物理极限。
但咱也得清醒。数据漂亮是一回事,消费者能不能真正受益,比如省油、可靠、便宜,这才是关键。
下次再看到热效率全球第一的宣传,咱不妨多问一句,这数据是实验室的,还是我家小区堵车时的?还是说,这是新车的数据,还是开个五年十年以后的可靠性数据?
毕竟,技术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不是用来卷数字的。
一个真正好的发动机,应该是多维度的优秀。热效率高只是一个方面,可靠性、维修成本、动力表现这些也同样重要。就像一个人,不能只看颜值,还得看气质和品格。
在这场热效率的竞争中,国产车企确实在奋起直追。但最终赢的,不会是谁的数据最漂亮,而是谁能给消费者带来最真实的收益。
最后的灵魂拷问,如果让你选,你会买热效率接近一半但品牌较新的国产车,还是热效率四成多但口碑更稳的合资车?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想法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