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卖340台保时捷,她揭示了富人买车不看参数的残酷真相

讲真,最近的车圈突出一个魔幻,所有人都在掀桌子,你降八千,我降一万五,恨不得把自家工程师绑在引擎盖上当附赠品,突出一个“我不过了,你们谁也别想活”。就在这片血流成河的黑暗森林里,有一个新闻就显得特别的……不科学。

青岛一个保时捷女销售,叫牟倩文,又拿了九月销冠。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没印象,但她的战绩堪称离谱。23年卖了170台保时捷,24年又卖了170台。两年340台,平均三天卖两台。朋友们,这是保时捷,不是超市里买二送一的压缩毛巾。在这个蔚来理想小鹏小米比亚迪们已经把餐厅的桌子、椅子、吊灯都给爆了的时代,居然还有人能稳定地卖着奢侈品级的汽车,而且卖得跟煎饼果子一样快。

这事儿吧,你用正常的商业逻辑是解释不通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唯心主义的买车时代,品牌本身就是一种玄学,一种信仰。而这位牟倩文老师,她不是销售,她是在给信徒们主持仪式的金牌祭司。

你看,当所有新能源车企都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卷800V快充,卷激光雷达,卷城市NOA的时候,保时捷在干嘛?它在“保时捷”。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我是保时捷”。这个逻辑跟奔驰是一样一样的,奔驰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个三叉星标。你买的不是车,是那个标带来的社会认同感、阶级归属感、以及一种“老子终于混出头了”的自我满足。

会买保时捷的人,他真的在乎你那点电耗和百公里加速吗?他在乎的是,当他把那把车钥匙拍在桌上的时候,周围人眼神里的变化。他在乎的是,从车上下来的那一瞬间,自己仿佛被一层金钟罩铁布衫给包裹了。这种感觉,你给他一部零百加速2秒的电车,他也换不来。所以说,这位牟老师的工作,本质上不是介绍配置和参数,而是精准地筛选出那些“信仰”最坚定的客户,然后告诉他们:“是的,你的信仰是值得的,来,我为你加冕。”

两年卖340台保时捷,她揭示了富人买车不看参数的残酷真相-有驾

我作为一个曾经也短暂拥有过豪华品牌的中年人,对此深有体会。你开着它,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杆,感觉自己的人生都升华了。虽然可能还欠着银行一屁股债,但那一刻,你就是世界之王。这种精神上的马杀鸡,是任何技术参数都无法替代的。牟老师厉害就厉害在这里,她看透了这一点。她给女客户拍美美的照片,提供情绪价值,这都不是销售技巧,这是在维护信徒的信仰。她不是在卖车,她是在经营一个高端社区,而卖车,只是社区的入场券。

两年卖340台保时捷,她揭示了富人买车不看参数的残酷真相-有驾

然后更有意思的事情来了,人红是非多,典中典的剧情上演了。她被造了黄谣,而且是那种极其恶劣、P图拼接的视频,浏览量搞到900多万,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按照正常剧本,一个销售被这么搞,心态早就爆了,职业生涯都可能要一个趔趄。但魔幻的地方就在于,她根本没停下来。四月卖20台,五月卖18台,上半年直接干成了半年度销冠。

两年卖340台保时捷,她揭示了富人买车不看参数的残酷真相-有驾

这是什么?这就是反技术崇拜的最好例证。你以为在网上用AI造点谣言,用流量攻击,就能摧毁一个人?错了。在线上,她是脆弱的,是谣言的受害者。但在线下,在她的一亩三分地里,她是保时捷信仰的守护神。她的客户,那些真正的信徒,会在乎网上的几张破图吗?开玩笑。

两年卖340台保时捷,她揭示了富人买车不看参数的残酷真相-有驾

买得起保时捷的人,他们见过的风浪、经历过的算计,可能比造谣那帮小屁孩吃的盐都多。他们判断一个人的标准,绝对不是基于几条捕风捉影的八卦。他们信的是牟倩文这个人给他们带来的确定感、专业度,以及那种“我懂你”的共鸣。这是一种极其牢固的商业关系,牢固到谣言这种东西,就像给一座堡垒拿牙签扎了一下,屁用没有。

所以你看,最好的防御,就是把自己的业务能力修成一座无法被撼动的山。当你的价值足够高,高到不可替代时,那些魑魅魍魉根本伤不到你。牟老师用业绩给所有同行上了一课:别整天琢磨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也别抱怨市场不好,有那功夫,不如把自己变成一个“任意门”,让客户觉得,通往梦想生活的路,必须从你这里走。

讲真,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这事儿的内核就是这么个内核。她根本不是在跟那些造谣者对线,那是降维打击,没意思。她的对手,是她自己去年的记录。她在直播里说,“23年卖了170辆,24年卖不到的话是种耻辱。”这种狠劲儿,才是最恐怖的。这已经不是工作了,这是修仙,她在渡自己的劫。别人的诋毁和攻击,不过是给她增加修为的“心魔”而已。

她的那个文件夹,里面贴满了便利贴,那哪里是客户资料,那简直就是一本“渡劫名单”。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需要被信仰充值的中产或富豪。而她,就是那个手握充值权限的雷电法王。一天签4单,从早上9点忙到晚上11点,这不是在卖车,这是在开坛做法,一场大型的品牌催眠仪式。

所以说到底,在车圈这场掀桌子的“道诡异仙”里,所有人都杀红了眼,试图用性价比把对方直接送进ICU。但保时捷和它的顶流销售们,却像是在另一个次元。他们不参与这场大逃杀,他们在自己的结界里,玩着一套古老而有效的信仰游戏。这个游戏的核心规则就一条:只要品牌的光环不灭,总有人愿意为这份“玄学”买单。

而牟倩文的成功,不过是再次证明了,在这个看似越来越理性的消费时代,非理性的“品牌崇拜”依然是最坚固的护城河。她不是销冠,她是一个行走的人形品牌灯塔,用自己两年340台的战绩,给所有在价格战里迷失的同行们,无声地喊了一句: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