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过载的年代,车主维权这件事,似乎变得比选购汽车本身更加复杂。小米SU7 Ultra挖孔事件,就是一部活脱脱的真人秀:车主一边是维权斗士,一边摇身一变成了“直播博主”,而企业,则在权利与责任之间左右为难,最终搞出一出“报警抓车主”的闹剧。要说小米在汽车行业想整点名堂,结果没想到,风道还没整明白,先把消费者的气道给堵死了。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不愿做冤大头的车主。8月中旬,他带着三名亲友杀到某小米SU7交付中心,直播自己提车这场“战斗”。按照他的说法,他并无他意,仅是想现场质问工作人员,给自己以及广大关注这一挖孔悬案的吃瓜群众一个交代。小米这边则很硬气:直播不行,会泄露其他客户隐私,影响企业形象。更绝的是,交付主管直接掏出报警这招,封了直播间,还让警察实地坐镇,仿佛谁才是这出闹剧里的不安定分子不言自明。
至于原因嘛,官面文章上说是“保护其他顾客权益”,可一转头小米门店自己又开始大张旗鼓搞直播带货,镜头呼啦啦一扫一片人脸。车主啼笑皆非:盈利性质的你行,非盈利性质的我就犯法了?莫非天下的法律分小米法与民法?要是拍到人脸就涉嫌侵权,那小米自家那些无时无刻不在拍人的门店直播,是不是早该被自己举报个底朝天?
其实,整件事的起因说白了,就是小米SU7 Ultra那块“炫酷”的双风道碳纤维前舱盖。宣传时说得天花乱坠,结果实物上压根没风道。当初靠这块“先进”配置拉了多少订单?可当谎言被戳破,车主们纷纷醒悟过来,要求赔偿、退订,有的干脆直接告上法庭。小米一看局势不妙,火速抛出平息风波的“60天冷静期”、暂停生产交付,象征性发点积分应付,然而消费者哪是小白鼠,说好两万块积分,折合人民币才两千块,换谁心里能服气?
慢慢地,维权车主们发现,孤身作战没用,群体性行动才有点声响。从微博到直播间,这成了他们争取权利的主战场。你以为车主就此罢休?8月8日,又有车主发长文,直接七问小米高管,一字一句犀利得让公关团队冷汗直冒。他们质疑小米故意拖延时间,对核心问题避而不谈,而公司方面则沉默以对,任由风波愈演愈烈。
当然,企业不是省油的灯。小米应对这场维权大战,一边想法清理囤单黄牛,一边扬言要购车者提前交全款。说好验车后再交钱的流程,如今倒成了“你先埋单,验不验随你”。小米给出的理由是只针对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客户——比如曾要求延期交付,配合分期不积极,或直言不想提车的。看似公允,实则隐晦地给消费者施加了心理压力,摆明是要用速度和纪律压制一切不稳定因素。
但风险,终究还得由消费者自己买单。提前付尾款,意味着验车后再发现问题,可能连退路都没有。企图通过流程控制消除自家成本压力,小米是算盘打得飞快,却把自己的社会形象慢慢耗光。不仅新车主心悬一线,连二手市场都开始叫苦连天:小米SU7 Ultra刚出4S店门就缩水十几万,二手车商纷纷感叹“收一辆赔一辆”。汽车还没热乎,就变成了贬值最快的理财产品。
如果说造车是小米跨界创新的雄图壮志,那这场维权闹剧,就是现实狠狠扇了一巴掌。科技企业试图用互联网思路搞汽车,却没料到用户不是流量也不是“米粉”,而是动辄几万几十万真金白银往外掏的消费者。小米用惯了讲故事、画饼圈地的套路,却没有想清楚:车,不仅仅是数据和配置,更是信任。你可以营销做得飞天入地,但背叛了承诺,轻视消费者的维权需求,品牌含金量只会被一步步掏空。
最后说句大实话:哪有什么完美的风道?不过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道暗门,有的人打开了新世界,有的却被自己锁在门外。消费者的维权路,也许永远坎坷,但没有他们的执着,就不会有今天那一点点“通风”的希望。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