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军队大规模替换中国汽车,担心数据风险,奇瑞被三菱等品牌接管
这事闹得不小,2025年11月初消息一出来,以色列国防军直接宣布要把之前买的那批中国车都换掉。理由很简单:数据安全成了最敏感的词。那些原本给有家庭军官用的七座奇瑞,现在全都排队等着退役,日本三菱、德国欧宝、韩国起亚这些老牌子趁机上位。
说白了,这不是临时起意。中东局势两年里变来变去,加沙打仗停火协议刚落实没多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来中国车在以色列挺受欢迎,尤其电动化和智能配置这一块,不少人图个高性价比。但风向突然转了,今年8月开始,中国汽车就被严令禁止进入所有军事基地,说是怕“泄密”。
这个禁令下得挺狠,各路媒体跟进爆料,有官员直言车载系统、摄像头啥都有可能被拿来当监听工具,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哪怕只有1%的隐患也不能放过。于是技术部门赶紧行动,对已经发出去的部分车辆做净化处理,把多媒体通道统统切断——能封死的数据口一个不留。
不过,即使这样搞,高层还是觉得不够稳妥。这回干脆彻底清除,全体中国制造公务车逐步撤出,到明年第一季度末前全部完成。不仅采购名单上再见不到奇瑞,就连新一轮招标直接把所有国产品牌拒之门外,还特意要求竞标公司保密别惹麻烦。
其实这种操作,在西方国家早已习惯,美国拜登政府去年就带头查“中国联网汽车”,英国各类报告更是把国产电动车说成“特洛伊木马”。结果美英政策风向吹到以色列,自然也跟着警觉起来——毕竟谁也不想在敏感地带冒险。
最新公务用车采购榜单里,中国品牌全灭,新面孔全是非华系汽油车型,比如捷克斯柯达、日本三菱等等,“绿色”让位于“安全”。电动车一下集体失业,本该引领新能源潮流,如今却因信息焦虑黯然离场。有人调侃,这场换车就是政治挂帅,下手一点儿不含糊。
但这里还有点意思,就算禁令铺天盖地,以色列国防部总部和某些安保单位还在悄悄开着名爵纯电动车。这种例外多少说明事情没绝对黑白——既要顾忌实用,也舍不得完全掐断合作渠道,为以后缓和留条后路?
往前看几年,其实以色列推新能源力度很猛,小地方人口密度高城市布局紧凑,是推广电动车的天堂。过去民间市场里,比亚迪、奇瑞、名爵都混得不错,不止普通家庭买账,就连公务系统和部队分配都有份。但是现在遇上安全疑云,一纸命令下来,再先进技术再省油环保,都只能靠边站,让传统汽油发动机卷土重来。
不少业内专家私下吐槽,这样硬切绿色转型短期确实稳住数据,但长远来看无异于自废武功。如果真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没有智能网联怎么行?可惜现实摆在那里,只要涉及核心利益,每个人都只信自己掌控范围内那点东西,对于未知领域总是宁愿错杀一千,也绝不会漏掉一个漏洞。
国际舆论战从没消停过,中方外交人员公开怼美英炒作所谓“信息威胁”,认为这就是赤裸裸贸易保护主义。有时候听他们讲感觉像吵架现场,美方指责、中国否认,两边你一句我一句,可实际情况没人敢拍胸脯保证真的百分百靠谱。据圈内人士透露,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这些国产智能轿车参与窃取或远程操控什么,但只要有理论上的可能性,那些掌权的人就坐立难安,总觉得藏着猫腻,看谁都会怀疑几眼才放心。
美国商务部前领导人甚至建议彻底堵死入口,坚决阻挡任何来自中国的联网产品进境;英国报纸则天天渲染风险,好像每辆智能轿车都是潜伏特工。在这种氛围下,以色列自然选择走保险路线,无论技术多成熟,只剩下一句话:先确保自己家门口干净整洁,再考虑其他因素吧!
至于应急措施方面,据知情者透露,大多数涉事车辆已经关掉所有联网功能,相当于砍掉了一半科技属性,只留下基础驾驶体验。有行业评论称这种方式虽有效,却损失了很多便利与创新空间。不过凡事优缺点并存,要么牺牲一点舒适,要么忍受随时曝光风险,在关键岗位面前谁会犹豫?
值得玩味的是,有些特殊单位依旧坚持选用国产纯电车型。一方面反映出信任品质能力,一方面也是对现实利益进行权衡:既不能太激怒重要伙伴,又必须照顾自身需求,所以才出现同城不同策略,各自为政互相制衡现象。这种夹缝求生状态,在全球博弈背景下简直成为常态,每一步决定背后都是各种盘算与纠结交织而成的小剧场。
现在回头看看,从加沙冲突升级到巴以暂时停火,再到中以关系摇摆反复变化,都影响到了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一辆小小公务汽车承载的不只是交通工具那么简单,而是一整个复杂体系里的缩影。当政治碰撞商业,当安全压倒效率,很难预判未来会不会重新洗牌或者再次调整规则,不过目前来看,“宁可多花钱也不要心慌”的原则仍旧主导局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套恢复正常秩序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