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企业现在遇到困难,他们对情况了解多少?2025年秋天,芯片少,德国汽车厂停工。大众装配线停了,宝马生产线慢了,奔驰电动车产量少了25%。很多德国媒体说这是中国的问题。他们想用“道德”来解释自己的困境。这种抱怨看起来有道理,但其实暴露了他们认识上的错误。
德国媒体只说“依赖”中国,不说“互利”。他们忘了全球化是互相帮助。2015年到2020年,德国车企在中国发展得很好。大众和宝马全球销量的三到四成都在中国。2020年,宝马在中国卖了77万辆车。他们的利润每年都创新高。
当时德国媒体只说“中国市场好”“德国品牌卖得多”,没人提“依赖的危险”。德国的机械和化工产品很依赖中国市场。中国需要德国的高端技术。这种互补关系本来是两国稳定的基础。但德国媒体把这说成是自己单方面受害。德国媒体的双重标准在国际事件中表现得很清楚。美国不让台积电给中国供货,德媒说这是“合理的安全考虑”。中国限制稀土等原材料出口,他们就说是“经济威胁”。
中国稀土产量是全球六成左右。德国汽车用的永磁电机很需要稀土。中国限制出口,这是市场下正常的做法。产业政策上的双标更不合理。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两个计划目标都是智能制造和数字化。但是德国媒体说中国的计划是“威胁”。他们说自己的计划是“产业升级”。芯片危机开始是因为荷兰干预了安世半导体。后来中国也限制了出口来回应。这是国家之间博弈的结果。但德国媒体把所有责任都给了中国。他们不提自己转型慢的问题。旁边的波兰吸引外资翻了一倍,半导体增长是欧洲第一。匈牙利环境好,中国企业去建厂。这些国家做得实事,和德国的抱怨形成对比。
德国对中国政策老是变。施罗德时说“用贸易促改变”。默克尔时说“价值和利益一样重要”。现在又说中国是“制度上的竞争对手”。这说明德国无法接受中国从“跟着跑”变成“对手”,最后变成“领先者”。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德国媒体对中国负面报道从28%涨到63%。情绪正在破坏政策。黑格尔说“人无法从历史学到教训”。这句话很像现在的德国。中国在新能源、5G领域领先。这是因为扎实的产业升级,不是靠“骗”。
德国应该像以前支持空客那样,认真搞研究。不该只写文章抱怨。大众花了300亿欧元研发电动车,这才是解决问题的路。全球化不是只有一条路,互相依靠是正常的。德国如果继续认识错误,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市场不会同情眼泪,只看实力。国家交往不承认双重标准,只尊重平等。德国要正视竞争,做好自己的优势。这样“德国制造”才能再次强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