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一代奥迪A6L终于申报了,昨天刚刷到工信部信息,忍不住先翻了下笔记。车身尺寸确实拉长了,5米14的长度加上3米06轴距,说实话,比我上个月在4S店看到的老款A6L明显有料。拿尺子对比,空间感提升挺明显,尤其是后排,估计腿部空间能有20公分左右的提升,虽然这数字是我自己脑补的,没数据支撑。
一个同事在研发部门,看到这个数据后问我:200千瓦的2.0T,够用?他对动力很挑剔,尤其是奥迪这种中大型轿车,200千瓦出头的2.0T听上去有点舍不得。后来我想想,实际操控感和油耗之间的平衡还是有讲究的,毕竟这代车用了第五代EA888发动机,调校更高效而且热管理做得更好,个人估计这套动力对日常用车来说是够的。他们还会有5.5T的版本,虽然没官方细节,但听起来真有点夸张,可能跟咱们印象里那个5点几升大排量的5.5T不同,是某个混动性能版本?这段先按下不表。
细看外观,国产版和海外版差别很小,除了一些边角细节比海外版硬朗感低点。我跟店里的销售聊过,他说:国产版保持一致,其实还挺考验供应链的,特别是前脸那块的灯组和格栅,原料得做足功夫。这不禁让我想到,供应链在汽车行业的博弈有点像买菜,有时候想把最好的蘑菇挑出来,成本和时间就翻倍。奥迪这次显然没偷工减料,至少视效上和海外版一较高下。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同事开的一辆A6L跑高速,那个动力感受还不错,就是车多拥堵油耗飙得心疼。现在PPC平台支持后,不只是大空间,车身刚性和悬挂调校也能更运动,官方吹运动感和优雅兼得,听上去有点理想化,但车身线条线线条还是有范,毕竟这代车少了些商务代表的沉稳,多点年轻的态度。
说到内饰,官方没放料,猜测会和海外版差不多。毕竟国产车型要面子,也要让国内用户感到更实在。就在上周,我和一家4S店的小师傅聊天,他感叹说:国产车大多数都谈配置,跟用户互动多,内饰细节别差太多,不然丢人。这让我想起,用户心理挺玄乎,有时候多一个悬浮屏或者氛围灯,就是买点。可我又觉得,弄太复杂了,能不能用着顺手才最重要。
华为辅助驾驶系统这次确认了,我猜这块儿的集成度比之前高不少,毕竟PPC那套平台本身就是开放式,华为系统软硬件优化结合,体验上或许会刷新认知。话说回来,早前我还以为奥迪会继续用自家的辅助系统,好像有点轻敌了。
价格方面我没见到正式数字,但照同级车动静,A6L这次国产版动力加长,价格估计在40万到55万之间,比较奔驰E级和宝马5系新款,价格位置大致如此。这个情况下,动力稍弱一点,空间优势和品牌力可能是主卖点。只是,这样的价格区间竞争相当激烈,买车的朋友不觉得选车容易多了?我倒觉得每天车企的报表比买车难懂。
对了,顺便跑题问下,大家买车时更看中空间还是动力?特别是同价位里,A6L和宝马5系3升版本相比,一个体感偏舒适,一个运动氛围更强,实际操作上的差距是咋样的?我前几天试驾5系,动力线性明显,但觉得后排乘坐略紧凑。A6L这种加长轴距,后排肯定舒服,但你愿意多花价格换这点空间吗?
我忍不住想起前阵子一个朋友吐槽他A6L售后维修贵,差点心疼掏腰包,尤其换个小件动不动几千块,这不禁让我揣摩,奥迪这次一体化供应链控制得怎么样,零件价格和维修便利度会否有改善?毕竟国产车供应链链路复杂,零件国产化率提升了,长远看或许会降维修成本,但具体要观望。
写到这儿,我意识自己有点跳戏太快了,刚聊供应链讲得太通俗,差点以为买菜就能挑全上等料,实际研发过程还牵扯上千人长期配合,调试过程乱成一锅粥不是夸张。研发就像炒菜,火候和调料得精准掌控,哪怕一个调校不到位,整锅味儿都跑偏。有时候自己也在想,车企口口声声说客户第一,结果供应链角逐多半是拼成本,客户能真的体验全面受益吗?
聊到这儿,我还没去摸摸新A6L的用料质感,等上市再说。你们觉得,这外观和尺寸提升在真实生活中会多影响每天乘车体验?毕竟,买车不光是买车,还买心情和面子,尤其是奥迪这样牌子,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买不买。你有没有某个用车细节特别在意?让我也长长见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