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大模型上赛力斯车
豆包大模型要上赛力斯的车了,这事儿已经被不少媒体曝光了。而且具体到车型的话,这次首发的不是问界,而是赛力斯自己旗下的另一个品牌。
豆包大模型上车计划
2025年10月,有科技媒体爆料说,字节跳动和赛力斯都确认了,豆包大模型会首次出现在赛力斯自己的品牌车型上,预计在2026年就在海外开始量产。注意啊,这里说的是“自有品牌”,不是“问界”。也就是说,这次赛力斯第一次把最新的技术没有用在问界车上,这可能意味着他们正在慢慢摆脱华为生态,走自己的路。
这次合作,字节跳动主要负责的是大模型的部署和云端训练,而赛力斯则是在自主研发方面下了功夫。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赛力斯的海外事业部正在主导这件事,港股融资中也有20%的资金投向了海外渠道。豆包大模型也先在海外落地——这三条线索拼起来,看起来就是一张清晰的路线图:国内继续和华为保持紧密合作,但海外要打造一个“AI原生”的新势力品牌。
据某科技媒体报道,豆包大模型会在赛力斯下一代平台上实现“全车交互”,包括语音、视觉、手势等多种方式融合,支持车内路线规划、乘客状态识别、安全隐患规避等功能。字节不仅提供模型,还参与定义车内传感器的参数和计算方案,相当于把“场景传感器”也一起打包进去了。
为了把70亿参数的大模型装进车里,赛力斯现在正在考虑使用英伟达Orin Y(200TOPS)甚至Thor(700TOPS)这样的芯片作为独立的AI Box,也就是在座舱域控制器之外再加一块“算力外挂”。这样,车端接入AI Box,再加上云端协同推理,这套组合是字节自己定义的,也让豆包第一次从手机App跳进了车机系统,成为字节和车企合作最深的一次。
豆包上车,同门竞争
豆包大模型这次第一次“上车”赛力斯,让华为的“亲儿子”问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同门竞争”的压力。8月份的时候,华为车BU的CEO靳玉志就透露了鸿蒙座舱5的规划,比如说,如果检测到后排乘客睡着了,系统会自动拉上遮光帘、调暗车窗、调低音响音量——这叫“主动服务”。
而豆包大模型走的路线是“全车交互”,它能识别车内状态、规划路线、避开潜在风险,更像是一个“全能管家”的角色。
一个是强调“场景主动”,一个是主打“多模态交互”,这两种不同的AI思路,第一次在同一家母公司的内部正面碰撞。接下来,海外市场将成为第一个“试金石”:没有华为的渠道,也没有鸿蒙生态,豆包能不能靠自身的大模型实力赢得用户,这将直接决定赛力斯“第二增长曲线”的成色。
问界的成功,让赛力斯从濒临破产的状态一跃成为2024年净利润高达59.46亿元的企业。但这也带来了深度绑定的风险——H股招股书里也明确提到,如果和华为的合作出现重大变化,可能对公司的业绩产生实质性影响。
所以,发展自己的品牌、建立独立的技术平台,就成了赛力斯“自我造血”之后必须面对的问题。他们现在正在同步推进三条路径:和字节合作开发豆包大模型、和火山引擎一起研发具身智能、把20%港股募资投向海外渠道。目标只有一个:在海外打造一个“不依赖华为”的新赛力斯。
豆包大模型上车,就是他们技术自主探索的第一步。
车机大模型硬件外挂热潮
赛力斯不是唯一一个在车机系统上加“AI Box”的车企。有科技媒体梳理发现,吉利、长安这些大厂也在计划用独立的AI Box来支持车机的大模型。现在最火的芯片是英伟达的Orin Y和Thor,这标志着车机芯片开始出现一种“算力外挂”的热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挺现实的:现在的座舱芯片,比如8155或者8295,算力不够,但又舍不得换新的;要是把大模型放在云端,又怕网络延迟影响体验。所以,搞个独立的AI Box就成了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折中办法——座舱芯片继续负责界面显示,AI Box专门跑大模型,这样硬件分层更清晰,成本也更容易控制,升级起来也更灵活。
可以预见,2026年会成为“车机大模型硬件外挂”的元年。谁家的AI Box算力更强,谁家的模型蒸馏技术更好,谁家在传感器定义上更有话语权,谁就能在第一批把大模型装进车里的竞争中赢得用户的心智。
像豆包70亿参数、Orin Y 200TOPS、加上AI Box外挂这些硬件参数,最终都会被体验数据所取代——比如识别准确率、响应速度、场景覆盖广度、用户留存率这些才是关键。
赛力斯和字节的合作,第一次真正把“大模型”从PPT变成了量产计划,也把“场景定义权”从车企手里分给了“模型方”。当字节开始定义车内传感器、规划计算方案的时候,车厂的角色就不再是单纯的“集成者”,而是变成了“共创者”——这才是大模型上车真正的产业意义:软件公司不再只是供应商,而是产品共创者。
车机大模型体验对比
2026年,豆包大模型在海外的车里能流畅聊天,小鹏的70亿参数模型也能在车上快速推理——用户可能就问一句:“哪个更懂我?”其实啊,答案不在那些数字上,而在实际用起来的感觉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