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突破VS特斯拉!小鹏机器人剪衣自证背后,中国智造正加速超越

当剪刀剪开机器人“肌肉”的那一刻,质疑者沉默了,而中国机器人产业却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

“这绝对是真人假扮的!”当小鹏新一代IRON机器人在科技日上以优雅猫步走上舞台时,无数观众在屏幕前发出惊呼与质疑。高度拟人的步态、灵活自如的动作,让人难以相信这竟是一台机器。

面对汹涌质疑,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没有争辩,而是选择最直接的方式自证——在直播中剪开机器人的“皮肤”和“肌肉”,露出内部的机械结构。正是这“剪衣自证”的一幕,不仅打消了质疑,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巨大进步。

3大突破VS特斯拉!小鹏机器人剪衣自证背后,中国智造正加速超越-有驾

01 从质疑到证实,小鹏机器人的“硬核”实力

一场原本展示技术实力的发布会,意外变成了“打假现场”。2025年11月初,小鹏科技日上,IRON机器人的惊艳亮相引发了全网热议。

其步态太拟人化,导致“机器人里藏了真人”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面对质疑,小鹏团队选择了最直接的回应方式。11月6日,在“小鹏X9鲲鹏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上,工作人员现场剪开了IRON的“外衣和肌肉”,向观众展示了机器人内部的金属骨架、液压管等机械结构。

但这还不够。11月7日,何小鹏首次放出实验室裸机训练视频,解析了技术背后的突破:采用大模型训练让机器人快速掌握复杂步态,独创仿人脊椎设计使躯干能够超协调运动。

3大突破VS特斯拉!小鹏机器人剪衣自证背后,中国智造正加速超越-有驾

更令人惊叹的是,IRON拥有82个关节自由度,肩、腰、腿、足高度灵活,使其行走姿态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这一切的背后,是3颗自研图灵芯片提供的2250TOPS算力支持,是行业标杆特斯拉Optimus的15倍。

02 三大技术突破,小鹏机器人的先进之处

小鹏IRON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拟人步态上,更体现在其整体技术架构上。从“大脑”到“小脑”再到“躯体”,IRON实现了一系列突破。

在“大脑”方面,IRON搭载了小鹏自研的物理世界大模型体系,融合了VLT(视觉语言理解)、VLA(视觉动作分析)、VLM(视觉逻辑推理)三大核心能力。这意味着它能够实现对环境的实时感知、理解与反馈,而不是简单的指令执行。

“大脑”在思考时,更像是在“模拟”人类的直觉反应与条件反射,而非一步一步的逻辑计算。

在“小脑”与运动控制方面,IRON的革命性在于其仿人脊椎设计和生成式运动控制系统。这与传统机器人完全不同,它不再依赖固定模板或预设步态,而是通过模型生成动作,实现更高的适配性和通用性。

在硬件层面,IRON采用了类人的“骨骼-肌肉-皮肤”结构。其采用连杆结构来驱动关节,将电机等重型部件放在更靠近躯干的位置,使小腿和脚部重量减轻,惯性减小,从而更容易改变姿态。

3大突破VS特斯拉!小鹏机器人剪衣自证背后,中国智造正加速超越-有驾

IRON还率先采用了全固态电池技术,实现了极致轻量化和安全性能的提升。

03 小鹏VS特斯拉:技术路径大不同

当小鹏IRON遇上特斯拉Optimus,不仅是两家企业的竞争,更是中美两国技术路线的碰撞。

特斯拉Optimus延续了马斯克的宏大叙事,明确指向通用型生产力工具的定位。其核心技术是特斯拉FSD(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变体,共享相同的视觉感知网络和“世界模型”。

这种技术路径优势在于可以复用经过海量数据验证的自动驾驶技术,极大地降低研发成本。

小鹏则选择了不同的路径。IRON被设计为商业场景的多面手,拥有82个关节自由度,支持男女体型定制,采用全包覆柔性皮肤。小鹏计划让IRON优先进入“三导”场景:导览、导购和导巡。

在运动控制方面,两者也体现出明显差异。特斯拉Optimus的运动控制更偏向基于物理的实时预测与规划,通过算法计算自身肢体的动力学状态,并规划出最稳定、最节能的运动轨迹。

而小鹏IRON的仿生脊椎和肌肉设计旨在模拟人体的柔顺性和能量吸收能力,使其行走姿态更自然,对意外冲击有更好的容错性。

在商业化策略上,特斯拉在北美市场主打“科技奢侈品”概念,而小鹏则采取更务实的B2B2C路径。IRON首批试产机型中,大部分将定向供应给工业客户,如比亚迪的汽车生产线和京东的仓储物流系统。

04 中国机器人的世界地位: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实现从依赖进口到领跑全球的跨越式转变。数据显示,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更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

3大突破VS特斯拉!小鹏机器人剪衣自证背后,中国智造正加速超越-有驾

“全球绝大多数机器人研究者在观察中国时都难掩羡慕之情。这背后,体现了中国政府持续投入机器人产业的远见卓识和长期规划。”瑞士工程院院士布拉德利·尼尔森如此评价。

在技术指标上,中国机器人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人形机器人用上了国产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已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完整生态系统。10年前,我国机器人的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器、智能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如今,我国已形成丰富的自有产品谱系。

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跃升至全球第3位。

05 艺术机器人:机器人在文化领域的悄然崛起

当小鹏IRON在工业领域大放异彩的同时,另一类机器人——艺术机器人,也在文化领域悄然崭露头角。

在2025年文博会上,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铁疙瘩”,而是融入生活、艺术、舞台等多元场景的文化使者。它们会跳舞弹琴、下围棋、秀书法,甚至打咏春拳。

更具传统韵味的是AI英歌舞机器人,它以精准的复杂舞步和团队协作,焕发了非遗文化的生命力。通过远程语音操控,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完成高难度动作,还能与观众实时互动,将民俗艺术推向“赛博舞台”。

在博物馆领域,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更为深入。上海复旦艺术馆推出了一款特殊迎宾员——擎朗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它以1:1人体黄金骨架比例塑造,每一处关节都暗藏人体工程学的智慧。

“AI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观展关系,从被动观察到智能交互。”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柴秋霞指出,智慧化技术正在重塑博物馆的功能与价值,让观众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参与。

06 未来已来:机器人的商业化道路与挑战

尽管技术不断突破,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小鹏也坦言,新一代IRON目前还无法在自家车厂完成打螺丝的任务。机器人在搬运工件、打螺丝等任务上的实训依然在进行,“只是目前优先级会有所调整”。

量产能力是另一个挑战。小鹏机器人副总裁米良川表示,明年量产最大的挑战在于灵巧手。尽管小鹏计划在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但量产计划尚未完全敲定。

安全与伦理规范、与现有劳动力体系的衔接以及监管框架的完善,都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尽管如此,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何小鹏表示:“下一个十年的愿景是要做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同时成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小鹏还将在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同时启动试运营。

在低空出行领域,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将于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与交付,目前已收到全球7000台订单。

从实验室到工厂,从舞台到博物馆,中国机器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各行各业。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达到4000亿元

随着更多企业加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技术迭代将加速推进,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宽。这场“逼真到被怀疑”的争议,或许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你准备好迎接这个充满智能机器人的未来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看法与期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