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炉的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给持续多年的“纯电混动之争”泼了一盆冷水。 数字不会说谎,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已从7月的61.5%稳步攀升至9月的63.7%。
这意味着,每卖出10辆新能源车,就有超过6辆是纯电车型。 而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混动车型的销量增幅,已明显跑输大盘。 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似乎正变得清晰可见。
具象的对比来自具体车型。 以比亚迪海狮06为例,在9月份,其EV版本销量高达20,956辆,而DM-i混动版为9,576辆,比例约为2.2:1。 起售价更高的纯电版本,销量反而远超混动版本。 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为“纯电才是归宿”的论点提供了最直接的论据。
曾几何时,“续航焦虑”是悬在纯电动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是混动车主自信的底气。 但现实情况发生了逆转。
对大多数车主而言,日常通勤是主要场景,长途旅行的频率极低。 混动车主买车后,大多也将其当作“电车”来用,这反而让那套复杂的混动系统显得有些冗余。
即便需要出远门,纯电车的体验也已今非昔比。 如今,10多万元级别的车型已普遍搭载800V高压平台,将电量充至80%仅需20分钟左右,与传统燃油车加油的时间差急剧缩小。
快充网络的建设同样日新月异,不仅高速服务区,就连城市匝道出口方圆2公里内,找到快充桩也非难事。 换电模式的推广,则为用户提供了另一种高效的补能选择。
真正的“续航焦虑”可能更常困扰混动车主。 由于电池包容量小,纯电续航短,他们需要更频繁地充电。 一位开了8万公里的混动车主坦言,总在纠结“用电还是用油”,生怕纯电续航不够,这种焦虑感甚至比纯电车主更甚。
当混动车行驶超过8万公里,一些深层次的“痛点”便开始浮现。 首当其冲的是长途旅行时的尴尬。
仪表盘上“综合续航800km”的数字在高速公路上很快“露馅”:电量飞速下降,发动机强行介入带来顿挫感。 在充电桩排长队的服务区,加油不甘心,充电又耗时间,最终往往只能烧油跑完全程,背离了省油的初衷。
其次是低温环境的挑战。 在北方-20℃的寒冬,混动车的电池电量可能凭空蒸发30%,纯电模式甚至无法启动。
为了保护电池寿命,车主还需提前远程预热,产生的电费有时甚至比油钱还贵。 而此时,混动车的发动机在低温下油耗也会飙升,“油电互补”的理想状态演变为“油电互坑”。
相较之下,新一代纯电车通过技术改进,已将低温续航缩水控制在15%以内,配合家充桩,体验优势明显。
让混动车主感到“扎心”的或许是卖车时的残值率。 当年比同款燃油版多花3万元购买的混动版,行驶8万公里后,可能比燃油车还少卖2万元。
二手车商直言不讳:两套系统意味着双倍的故障风险,维修成本高昂,导致收购意愿低。 有日系混动SUV三年残值率仅45%,而同期一些纯电车型能保持在60%。 这背后是质保政策的差异,混动电池普遍只保8万公里,而许多纯电车敢提供电池组终身质保。
抛开体验,纯电车在硬核的经济账上优势突出。 由于其结构简单,小保养通常只需进行常规检查,花费一般不超过300元,且保养间隔可达20000公里。
混动车型因为保留了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部件,需要定期更换机油、机滤、空滤,单次保养费用是纯电车的2-3倍,保养间隔也缩短至10000公里左右。
能耗成本差异更为显著。 假设一位车主一年行驶2万公里,如果其插混车型纯电和用油模式各占一半,那么一年的能耗花费很可能比纯电车高出至少3000元。 使用家用充电桩,利用夜间谷电充电,每公里成本可以低至几分钱,远低于燃油车。
许多从混动转向纯电的车主表示,换车后最大的感受是“回不去了”。 纯电车提速顺畅、安静,没有发动机介入的顿挫和噪音。 一周甚至两周才需要充一次电,而混动车因电池小,需要频繁充电,打破了“省心”的预期。
在可靠性方面,纯电车因没有复杂的发动机、变速箱及离合器等部件,避免了混动车主可能偶尔遇到的失速、发动机或变速箱故障等问题,长期使用更为省心。
电池技术的进步正在逐一攻克纯电车的传统弱点。 针对寒冷的“全天候动力电池”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一些新技术通过“自加热”机制,能在-30℃极寒中于30秒内将电池加热至0℃以上,确保正常充放电性能。 材料与结构上的改进,如纳米级碳包覆正极材料,可将电池工作温度区间扩展至-40℃至60℃。
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的升级也至关重要。 通过全温域动态温控算法,能精确控制电芯温度,实现“零下不趴窝、高温不失速”的全气候适应能力。
搭载此类技术的电池,在-35℃环境下续航达成率可超过60%,较传统电池提升25个百分点。 快充技术也在飞跃,支持4C快充的电池在10分钟内可补充大量能量,速度提升超3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