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距离成都仅七十公里的工业城,竟然从一个砖瓦厂摇身一变,成了四川本土最早的载重汽车生产基地;1979年,年产都江牌5吨载货车410辆,这组数据足以让任何人侧目。这家最初隶属于“劳改局”的工厂,为何要跨界造车?它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政策推手与地方情怀?当年那片红色厂房和热闹的厂区,如今只剩下空旷广场和散落的回忆,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它从锦上添花变成江中浪花?
有人说,监狱管理局转手做工业项目,从来都是个笑话;监狱工厂只适合造砖造瓦,造汽车根本是痴人说梦。另一拨人却断言,正是有了特殊体制支持,劳改厂才敢在大项目上闯一把,一举成名。汽车变砖瓦,这一对立观点,迅速掀起本地议论:到底是谁的眼光更准?当年那批技术工人,究竟是被逼无奈,还是胸怀一片热土情怀?我们先留一点悬念:真正的答卷,在后面的发展脉络里。
1956年,德阳机制砖瓦厂破土动工,1958年正式投产,主要为三线建设提供砖瓦。厂区里红砖堆成小山,火红的厂房像一条燃烧的火线。到了1975年,原泥资源出现短缺,厂领导从重庆发动机厂调来设备和技术员,决定改产汽车。1975年底,九五厂——当年监狱信箱代号——组装出5辆试制样车,为四川首次亮出5吨载货车的招牌。老工人回忆,样车下线那天,厂区原本沉闷的空气,瞬间被引擎轰鸣劈开。多年下来,坊间出现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这是政策扶持下的必然选择,另一种觉得只是权力干预的短暂昙花,却也让普通老百姓看见了乡镇工业升级的希望。
表面上,九五厂从砖瓦到汽车一度风声水起,仿佛万事俱备;可暗地里,厂里的管理、技术、原料供应却暗流涌动。有人质疑,监狱管理局搞汽车生产,既不在行,也无成熟供应链,注定难以沾边大市场。更有劳改局内部声音:汽车项目掺杂太多政治任务,生产指标之下,工厂早已疲于奔命。于是,尽管1985年更名为德阳汽车厂,也加入东风配件联营行列,却始终没有建立起自主研发体系。厂区里,工人们的脸上写满无奈:一边要完成国家指标,一边又担心一旦项目夭折,自己将面临下岗和异地安置。
就在所有人以为,这家工厂会随着市场浪潮被淹没时,1997年它停产了,工业目录却依旧保留,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护身符”。彼时,正好有一家民营车企需要生产资质——它就是后来声名远播的吉利。2400万元拿下70%股权,仅凭这一张目录,吉利踏上了轿车自主研发之路。第二年,“豪情”轿车在临海下线,成为中国民营造车元年最耀眼的标志。原本被贴上“劳改厂”标签的厂区,一夜之间成了创业摇篮,戏剧性反转让所有质疑戛然而止。
当外界惊呼民营造车的奇迹时,德阳的街头巷尾却又传出新困境。吉利看似拿到了生产资质,却也迎来更大的挑战:自主平台、销售网络、技术升级,每一环都需要巨额投入。合资品牌如潮水般涌来,市场竞争骤然白热化,民营车企也因产能与资金压力陷入苦战。德阳当地的老工友们感叹:曾经高歌猛进的厂区,如今再度陷入沉默,昔日的红砖红瓦、厂房宿舍,似乎都在提醒人们,没有硬核技术和持续资金,制造业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消耗战。
这么一看,把所有“造车奇迹”都归功于目录和2400万投资,似乎也太简单粗暴;难道民企血汗加拼搏,就不值一提?要说体制红利给了一个起点,那真正让厂区重获新生的,还得是市场竞争中的自我革新与技术突破。可惜,当年德阳人对“劳改局工厂”改革寄予厚望,如今却只剩下荒凉厂区和纷繁说法。是不是把地方政府的扶持夸得天花乱坠,却忽视了企业家拼搏的力量?这种“先给饭吃再表扬大厨”的叙事,又是否掩盖了制造业该有的痛与乐?
究竟是“体制内政策护航”成就了九五厂,还是“民营企业勇闯市场”才让它浴火重生?有人说,没有目录就没有今天的吉利;也有人反驳,2400万只是导火线,真正燃烧的是技术和市场信心。你站在哪一边?是要感谢那张“劳改目录”,还是更愿意为拼搏在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点赞?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