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引进,听上去有点像捡宝——你得知道去哪儿“淘”,还得懂什么是真金。1920年代的通用汽车差点没赶上时代的快车,因为他们一个劲儿钻在机械里,对外观设计提不起兴趣。市场卖家不断喊时尚、个性、花样多,可是通用的老伙计们脑瓜里还是只有发动机和车轴,设计这个词仿佛天书,没人搭理。这一拖再拖,等到消费者一边倒地喜欢密封式车身和新潮线条时,斯隆才拍案而起:咱也不能一味“闷头干”,得请行家里手琢磨外观!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1926年凯迪拉克总经理劳伦斯・费希尔与定制车身车间的唐・李碰了个头,认识了哈利・厄尔。哈利不是等闲之辈,号称“车身设计拼命三郎”,脑子里有无数创意。费希尔立刻捧为顾问,和车身工程师们一起搞出了拉塞尔轿车。一亮相市场,马上抢占风头,成了美国汽车史上第一款量产时尚车。大家伙才眼前一亮:人才真的能把冷门变成热门。
斯隆看在眼里,不吝啬地拍板:“搞个部门给你们专门设计!”于是1927年艺术与色彩部正式成立,哈利・厄尔当老大。50号人里光设计师就有10个,搁在当年甭管哪个车企,这待遇都算“阔绰”。部门直属总部,资金管够,分工明确,自主权也不少。这里不走老路子,“能者上”。艺术与色彩部不仅敢想敢干,还和欧洲设计师交流切磋,哈利甚至自己开了个设计师学校,把技术和美学琢磨得明明白白。
很多人担心设计师一多,产品会千人一面,全是一个风格。斯隆又不慌不忙道:分给各事业部独立工作室,各显神通。结果销量上去了,风格也百花齐放,内部那些质疑声突然安静下来。艺术与色彩部还别出心裁地第一次请女性设计师,团队更“多元”了,也不再只是男人的“专场”。
团队搭建起来,有了主心骨,创新思路满满当当。斯隆对厄尔有个硬要求:外观设计一定得规划好主线,每年小修小补,慢慢引领消费习惯。后来部门升级成外观设计部,各种行业首创接连出现。到1940年,哈利・厄尔直接升副总裁,外观设计地位扶摇直上,成了通用汽车的标志性板块。福特和克莱斯勒眼巴巴地看了一阵,战后才跟着学起类似系统。通用抢得头筹,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这个故事其实跟中小企业有点异曲同工。别家有钱有人,咱们资源有限,就该更精细算账。人才引进不是随便捡点补缺的,要学习通用的“精准定位”。企业不能光看热闹,要先认真做市场调研,弄清楚客户到底要什么,行业风向吹向哪,自己缺什么样的技术人才。例如一家专做环保产品的小厂,得把目标锁定在新能源或节能减排领域,找那些玩得转新技术的人,而不是什么热门都试一遍。
企业还得盘算盘子,配平台给人才,让他们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像通用那样,舍得砸钱就能把“设计天才”请回家,中小企业如果资金有限,可以搭个创新中心或项目小组,专注目标业务,行动路线划清楚。资源虽然有限,把关键位置和权限交给核心人才,让他们有发挥空间,哪怕是一间几人研发室,也能“出奇制胜”。内部沟通得顺畅,人才才能拧成一股绳。
团队建设更不能掉以轻心。中小企业没法一口气搞出五十人队伍,但可以找个领头羊,再带着后面的小伙伴,搞技术培训、分享经验,“师傅带徒弟”式地让技术和思路流起来。一旦形成氛围,人人敢想敢做,哪怕团队规模不大,也能做到点石成金。奖励机制也得跟上,“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那是不行的。贡献突出的,直接奖到位,既有物质红利,又有精神鼓励,让创新变成团队里的“主旋律”。
创新这事不能只是喊口号。这年头,行业瞬息万变,技术潮流一天三变。公司要舍得让技术人才外出看世界,参加专业研讨会,参与学术交流。搞研发要设计划、分阶段、评成果,不能一头扎进死胡同,要经常回头看看路走得对不对。创新成效得及时反馈,策略也要添砖加瓦,让企业永远不落后于人。
通用“砸锅卖铁”让哈利・厄尔带队设计,几年后香车遍地,市面上谁也比不过。那些“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同僚,最终都服服帖帖认了设计师的本事。通用的操作方式,就是给人才足够信任、平台和资源,还把创新机制做成日常。中小企业未必有足够的钱和人,但只要头脑清楚、方法精准,也能玩得风生水起。重点就是“挖到宝,给舞台,拧成团,敢创新”,天时地利人和,缺了哪一环都不灵。
市面上谁家都说自己“重视人才”,可很多时候,人才只是搁在宣传册上的口号。真正的高手,既能辨那珍珠,也肯砸盘子。通用汽车从“毫无设计师”到“外观设计头牌”,靠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步步落地。中小企业如果真想技术突围,也要学会精准下手,敢让人才挑头。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让懂行的人上场,才是王道。
技不压身,平台为王,实干才能出奇迹。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