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丰田挂上 “劳斯莱斯平替” 的标签,评论区直接分成了 “真香党” 和 “唱衰派”—— 有人喊着 “百万气场卖五十万?这波血赚”,也有人戳穿 “别拿镀铬格栅碰瓷欢庆女神,丰田玩豪华怕不是‘东施效颦’”;更热闹的是动力话题,“混动 + 氢电双路线都上,是技术堆料还是左右摇摆?” 的质疑声,刷满了汽车论坛热帖。
毕竟前有丰田高端车型 “叫好不叫座” 的先例,这次既想靠 “劳斯莱斯式” 设计破圈,又要在新能源赛道双线布局,到底是精准踩中准车主 “既要面子又要技术” 的需求,还是为了博眼球的噱头?咱们先从这两大争议点,扒一扒这款车的真实底色。
豪华不是镀铬堆出来的,是 “看得见的气场” 和 “摸得到的质感” 能不能对上号。这款车车长近 5.4 米,比同价位的雷克萨斯 LS 还长 10 厘米,车头大尺寸格栅配上竖条日行灯,确实有 “小劳斯莱斯” 的视觉冲击力;
但拉开车门就见分晓,中控用的是亲肤级真皮,摸上去比宝马 7 系的合成皮软一个度,可门板上的木纹饰板是压制工艺,比劳斯莱斯的实木拼接差着 “手工质感” 的距离,说 “平替” 有点夸张,算 “豪华性价比款” 更贴切。
“双路线是堆料还是摇摆”,对比竞品就清楚。混动版搭载 2.5L + 电机组合,综合续航能到 900 公里,加一箱油跑北京到上海往返还剩油,比纯电的宝马 i7 少了 “续航焦虑”;氢电版则用了丰田最新的燃料电池系统,续航 650 公里,比自家 Mirai 氢电车多 80 公里,但问题也在这:目前全国加氢站还不到 200 座,比充电桩少太多,对没有加氢站的城市用户来说,氢电版更像 “噱头配置”。
它夹在 50-70 万区间,比宝马 i7 便宜 30 万,加速却慢 1.2 秒(零百 8.1 秒),适合不追求 “推背感”、更看重 “省心耐用” 的用户;和同品牌雷克萨斯 LS 比,它多了氢电选项,内饰科技感也更强(15.6 英寸中控屏比 LS 的 12.3 英寸大一圈),但品牌溢价弱一些 —— 去年雷克萨斯 LS 卖了 4200 台,业内预估这款车首年销量能到 5000 台左右,赢在 “新能源 + 大空间” 的差异化。
它和 Mirai 同用丰田 TNGA-L 平台,但底盘调校完全不同 ——Mirai 偏运动,这款车为了豪华感,把悬挂弹簧调软了 20%,过减速带时后排几乎感觉不到颠簸,可高速过弯时侧倾比 Mirai 明显,这就是 “定位决定调校” 的逻辑。
至于保值率,参考雷克萨斯 LS 三年 65% 的保值率,这款车因为有新能源属性,保值率大概在 60%-62%,比纯电豪华车(普遍 55% 以下)稳,但比燃油豪华车稍弱,毕竟氢电技术还在迭代。
不过短板也得说,氢电版要比混动版贵 15 万,加一次氢虽然只要 3 分钟,但费用得 600 块,比混动版加一箱油(400 块)贵不少;而且后排座椅虽然能调节角度,但没有按摩功能,比同价位奔驰 S 级的 “老板座” 少了点 “豪华待遇”—— 这不是技术不行,是丰田故意留的 “定位差距”,避免和自家更高端的车型抢市场。
选车从不是 “比谁像豪车” 的面子赛,而是 “谁更懂日常” 的实用战。日常通勤怕麻烦,混动版 900 公里续航、加次油跑半月,对中产太友好;若家附近有加氢站、想尝鲜,氢电版可试,但 15 万溢价得想清楚。丰田没真要碰瓷劳斯莱斯,不过是把 “大空间 + 新能源” 塞进 50 万预算里 —— 这样的 “精准适配”,是不是你要的那台 “实用豪华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