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搞的油耗测试发现豪爵AFR确实是油老虎,市区不极速不急加速避开拥堵,耗油量让人无语。买油瓶还被坑出智商税,结果却白花冤枉钱。说实话,这事让我觉得挺荒唐的。
先说这车啊,刚买不久,开它三天,油耗真是惊人。平时上下下班,基本不追求速度,就是缓慢摆布着拥堵路段飘,偶尔带个小学生去趟补班。油耗一算,居然在市区常态68公里不超过3升,心想还挺平常的。可一开到稍微快一点点的路,油就一下子飙上去了。大多时候,保持60-80的速度,油耗还是整天在5-6升/百公里,好像每多加快一点点油费都要抬价。
我翻了下准备测试的资料,估计油耗算得当然有偏差(毕竟没有啥系统数据支撑),但估计2-4个油瓶的差距就能确认实情——粗略估算,整个市区开,平均油耗体感应该在7-8升/百公里。未免太荒唐了对吧?去年买车之前,问了朋友,某些品牌车市区油耗也在5升左右,当然有所区别,但差距不会那么大。显然,AFR的油耗,尤其市区,涨得比想象中快。
你知道我当时还特意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个油耗真是让我掉了不少粉。实际上,汽车中的发动机、变速箱、CVT等部分,虽然变化不大,但跟供应链上的每个零件关系都挺大。设计优化、油路系统,林林总总的,很多事情其实不是单纯想的省点油就能搞定的。很多时候,不是不想省钱,是车子油耗这个问题,真的跟车型、配置、调校关系很大。
说到供应链,我想起当年在某品牌工厂里实,一个简单的零件,比如节气门,调一下就能让车子响应更敏捷,但也可能导致油耗上升。这就跟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调教一样,平衡点很关键。如果用比喻,就是切菜得看料,不把那个调味料放多了,菜当然不鲜。
对了,刚才在想,有没有可能我买瓶油瓶的过程,也在无形中浪费了一部分钱。网上查了,普通1升汽油壶大概在30块左右,结果我特意花了1.5元买个塑料瓶去装油。等买完之后,又发现,居然有人在推荐类似的商品,价格比我便宜差不多一半……我懵了。这是不是智商税?我心想:这不就是个塑料瓶嘛,能值这么多钱?但结合实际,它们的区别或许只是在品牌或材质上。
对比一下,同样的塑料瓶,一个标汽油壶,另一个运动水杯,区别还真的挺微妙——可能那个汽油壶用了些润滑剂或者包装上做了区别处理。其实也不奇怪,毕竟不同年代的消费惯不一样嘛。以前我还干脆用一个老旧的塑料桶装油,啥也不管,反正放得久点不会坏。
你是不是觉得我又跑题了?其实我还在想,去年春天,朋友跟我说:你别整那些繁琐的测试,滴滴出行搞下调研,算算百公里油耗成本,差不多在4块多,不用那么折腾。四块钱一瓶冰红茶,喝完还剩点空间,开个车搞个油耗验证用简单的小工具,比如滴滴的App中可以手机内置计时和距离,还可以用录音笔记录加油量和里程。这才是真能落到地的办法。
我唯一没想到的,是用普通的生活用品就能搞定这个油耗检测。我用一个普通的自己带来的小量杯,把油抽到瓶子里,挂在车里,然后每次加满油,开个100公里,再回头比对油量,简单粗暴得不能再简单。要不是我这次别出心裁搞测试,也许还得信那些官方数据或者厂家的油耗标识。实际体验告诉我,很多厂家对市区油耗的吹嘘,还是要拆开来看。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是不是对油耗太敏感了?尤其是买车前,打听多了,发现差别多大,我有时候会觉得心里难受。毕竟,在没有一套明确数据的情况下,油耗真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杀手。重点是,涨到动不动2块一升,油耗上来后,百公里差个2-3升,就是多出6-8元左右,每天开3天都能多花掉不少。
话说回来,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真要测油耗的,简单用个2升可乐瓶,喝完以后自己在家抽油,哪个不麻烦?甚至不用去加油站撒谎或者注册身份证。用微量的抽油机,搞个long直管子,自己DIY,其实还挺有趣。最近还看到有个朋友说:我自己用输液管加油,成本低得很,还不用被要求登记信息。这是我没细想过的点吧。
不过说到这里,我倒是想问:你平时都是怎么监控自己车辆的油耗?会不会觉得,这个过程其实可以更科学点?毕竟,有些数字模型,或者用手机APP帮忙,能不能把繁琐的操作都简化到只要一划就行?我猜想,或许未来买车以后,大家能用个简单的滴滴油耗测试插件,随时掌握自己的用车成本,这样的趋势会不会反过来让油老虎变成省油能手?
你说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