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铁心男 | 编辑 五童
当我习惯性打开2025年上半年汽车产量榜单时,手指在屏幕上顿住了。
那个连续霸占“中国汽车第一省”的名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刺眼的字:安徽。
149.95万辆VS 121.85万辆,安徽以近28万辆的优势,把重庆和广东这两个老牌霸主甩在了身后。
作为重庆人,我突然意识到:
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汽车第一城”光环,或许正在“中国汽车第一省”面前逐渐黯淡。
01
颠覆认知的榜单:
汽车霸主为何一夜换人?
在重庆人的记忆里,汽车是刻进城市基因的骄傲。
从长安汽车的轰鸣到力帆的崛起,从合资大厂的集群到零部件的遍地开花,我们早已习惯在各类产业榜单上看到重庆的名字稳居前列。
但其实,在此之前中国汽车第一省是广东。
2024年,广东还以570.74万辆的产量遥遥领先,几乎是安徽的两倍。
可短短半年后,安徽就以149.95万辆的产量完成反超,同比增长29.11%,而重庆上半年产量仅增长0.36%,广东更是同比下滑42.69%。
这个数据像一记重锤砸醒了我。
我们总说“重庆造”是城市名片,可当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3.09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47.2%时,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48.93万辆,占比刚过四成。
更扎心的是,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四年间从10.5万辆狂飙至如今的规模,增长15倍,而我们还在为传统燃油车的稳定输出沾沾自喜。
有人说安徽的登顶是“统计口径调整”的偶然——2025年国家统计局将统计方式从“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比亚迪在安徽的超级工厂产量从此前计入广东改为归属安徽。
也有人说你重庆一个市不能跟人家一个省比。但总量之外,增速是一个关键数据:
即便剔除统计因素,安徽29.11%的增速与重庆0.36%的微增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距早已不是“运气”能解释的。
合肥比亚迪工厂,能从谈判到签约仅用23天,从签约到开工仅42天。
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941台机器人正实现100%自动化生产。
重庆的汽车产业呢?有很多优势,有很多“老本”。但也需要时不时回头看看,人家哪些地方做得好。
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态,去多看看别人的长处,总是好的。
02
安徽的逆袭密码:
从代工厂到全链霸主的狂飙路
安徽的崛起从来不是偶然。这个曾在汽车产业版图上默默无闻的省份,用近60年的深耕书写了一段逆袭传奇。
1964年巢湖汽配厂的创立,是安徽汽车梦的起点;2016年江淮与蔚来的代工合作,成了撬动新能源转型的支点。
当时没人想到,这个帮蔚来解决生产资质、为江淮续命的“权宜之计”,会成为安徽汽车产业的“命运转折点”。
如今的安徽,早已不是单一车企的“独角戏”。奇瑞、蔚来、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等7大整车企业在此扎根,1100多家规上零部件企业构建起从动力电池到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零部件产业营收占全省汽车产业链总营收的48%。
“不出安徽就能造一台新能源整车”的底气,来自蚌埠的车载显示、汽车玻璃,来自休宁县溪口镇25亿元产值的汽配集群,来自昌辉汽车电器40%的年增速。
更可怕的是安徽的“人才军团”。比亚迪王传福、奇瑞尹同跃、华为余承东……这些安徽籍企业家组成的“汽车淮军”,成了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合肥工业大学这个汽车领域的“黄埔军校”,不仅为本地输送了大批人才,更早在1999年就研制出第一代纯电动轿车。
当余承东在徽商大会上喊出“鸿蒙智行联盟一半合作伙伴来自安徽”时,我们才惊觉:安徽早已织就一张从研发到制造、从人才到市场的产业大网。
政策的连续性更是安徽的“独门秘籍”。
从合肥“押注”蔚来的果断,到长丰县依托江淮汽车布局汽配工业园的远见,再到全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定力,安徽的每一步都踩准了产业变革的节奏。
2023年安徽汽车制造业营收达5576.62亿元,高居全省13个千亿产业第二位,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久久为功”的耐心,而非急功近利的短视。
03
重庆的焦虑与反思:
当传统优势遇上时代变局
重庆汽车产业的焦虑,藏在冰冷的数字里。
上半年121.85万辆的产量虽稳居第三,但0.36%的增速几乎停滞;新能源汽车产量48.93万辆,不仅被安徽甩开24万辆,甚至低于江苏的69.06万辆、陕西的65.90万辆。
我们曾引以为傲的“全产业链优势”,在新能源浪潮中似乎成了“转型包袱”。
重庆不缺车企,长安、长安福特、长城炮等整车企业仍在发力;不缺基础,零部件企业数量曾领先全国。
可当安徽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新兴领域快速布局时,我们的优势还停留在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
当奇瑞2024年出口超百万辆,平均每29秒就有一辆驶向全球时,重庆汽车的出口份额增长显得缓慢;
当然,我们有问界、有阿维塔,他们在华为的赋能下一度托举整个重庆汽车产业。
但安徽呢?江淮也与华为合作了,旗下尊界S800,同样数月突破万台订单。
更值得警惕的是产业生态的差距。
安徽“双核多点”的格局中,芜湖贡献全省46.2%的汽车产量和近80%的出口,长丰县因比亚迪基地跻身“千亿县俱乐部”,县域经济成了产业增长的毛细血管。
而重庆的汽车产业较为依赖主城集群,县域配套的相对薄弱让全产业链优势较难最大化发挥。
当安徽借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与上海、南京等都市圈联动发展时,我们的区域协同还停留在“内部循环”。
转型的阵痛从未如此清晰。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竞争早已转向智能化。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的话振聋发聩:“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
04
产业变革的启示:
不是“取代”而是“重构”
安徽的登顶,本质上是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重构。这不是“谁取代谁”的零和博弈,而是“谁先拥抱变革谁就能领跑”的时代考题。
从燃油时代的“跟跑者”到新能源赛道的“领跑者”,安徽的逆袭给所有传统产业基地敲响了警钟:
没有永远的优势,只有永恒的变革。
统计口径的调整或许让安徽的登顶更具戏剧性,但产业的积淀才是根本。
比亚迪合肥基地2022年投产后,2024年就贡献超95万辆整车;蔚来从代工起步,如今已建成全自动化生产基地;大众安徽将研发中心设在合肥,实现“在中国为全球”的布局。
不难看出,产业竞争的核心,是对趋势的判断、对资源的整合、对创新的坚持。
重庆的机会依然存在。
我们有完整的整车制造能力,有深厚的工业基础,有庞大的人才储备。
安徽能从“代工”破局,重庆为何不能在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等领域找到新支点?
安徽能靠“汽车淮军”凝聚力量,重庆为何不能激活本地企业家精神?
安徽能借长三角东风,重庆为何不能深化成渝联动,打造西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重庆有着独有的产业沉淀和发展优势,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定有一条最好走的路。
05
惊醒之后:
重庆汽车该驶向何方?
我认为,当安徽的汽车从合肥派河港装船出海,“安徽造”新能源汽车驰骋在全球市场,重庆汽车产业需要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
我们不能再沉浸于“中国汽车第一城”的过往荣光,而要正视与安徽的差距:
差在对新兴赛道的敏感度,差在全产业链的协同力,差在政策的连续性,差在人才的凝聚力。
或许我们可以学习安徽的“生态思维”,从单一企业扶持转向全产业链培育,让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形成“共生关系”;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淮军模式”,激活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量,让产学研真正联动;
或许我们可以深化区域协同,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找到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安徽的登顶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汽车产业新一轮竞争的起点。
对重庆而言,这不是“失败”,而是“警醒”——当时代的车轮转向新能源、智能化的赛道,唯有主动变革、大胆突破,才能在产业重构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重庆人,我依然相信“重庆造”的潜力,但这份相信不能变成“躺平”的借口。
安徽用十年布局告诉我们,产业升级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当我们真正从“安徽狂飙”中读懂变革的密码,重庆汽车才能在新的赛道上重新加速,让“中国汽车第一城”的光环再次闪耀。
这场产业变局的回响,才刚刚开始。而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等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