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9国庆3万台订单背后:那些开奔驰宝马的人,正在偷偷换车
上个月碰见老张,这哥们儿三年前刚提的宝马5系,才跑了四万多公里。我问他怎么又在看车,他笑了笑没说话,只是把手机递过来——问界M9的订单确认页面,已经交了定金。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另一个朋友,开了七年奔驰E的主儿,最后也换成了新势力的车。国庆期间鸿蒙智行那边订单涨了六成,突破三万台,这数字背后藏着的东西,可能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说起豪华车这档子事,以前的规矩挺简单。人到中年手头宽裕了,买辆BBA,面子里子都有了。但最近几年陪朋友试驾下来,发现有些事情正在起变化。
先说智能辅助驾驶。问界M9那套系统据说能认出消防箱、马路牙子这些犄角旮旯的东西,雨雾天也能自己躲闪。上周末开朋友那台去郊区,高速上确实比我那台老款德系车“看得清”——当然,手还是得扶着方向盘,这是开车的规矩。有意思的是,他说这车能识别的东西越来越多,每次升级都会解锁新能力,这种感觉以前开车从来没体会过。
车身结构这块儿,厂家宣传的数据咱们普通人看不懂,但有个细节挺打动人。听说有车主追尾了,A柱愣是没变形,车门该怎么开还怎么开。这让我想起前年一个朋友开某德系豪华车侧面被撞,气囊倒是都弹了,可车门卡死了,最后还是消防队破拆出来的。安全这事儿,真不是配置表上几个数字能说清的,关键时刻管不管用才是硬道理。
底盘调校向来是传统豪华品牌的拿手戏,但新势力们也在这方面下了功夫。问界M9那套悬架据说能提前“看”路面,过减速带的时候车身晃动少了不少。我有次坐后排,媳妇在旁边睡着了,过了三四个坑洼路段都没醒——这要搁以前那台车,早被颠起来了。不过这种“魔毯”感受到底值不值那个价,各人有各人的判断,毕竟开车的习惯不一样。
车机系统这块儿,争议最大。有人觉得功能太复杂,有人觉得这才是未来。问界M9那套鸿蒙系统,副驾的导航能直接甩到后排屏幕上,听起来花哨,但带孩子出门的时候确实方便——小家伙在后面看动画片,前面安心开车,各得其所。倒是那个语音助手,有时候你随口说句“我饿了”,它真能给你推荐附近的餐厅,这种“懂你”的感觉,多少有点科幻片的意思。传统豪华品牌那套车机,界面倒是简洁,可用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
续航这事儿,以前总担心纯电车跑长途会尴尬。增程式这条路线,某种程度上算是个折中方案。问界M9那套系统据说能跑一千多公里,冬天也不会掉太多。上个月有哥们儿开着去了趟东北,零下二十度,回来说没想象中那么惨。当然,加油站总归比充电桩好找,这点优势短期内可能还会存在。不过话说回来,开惯了燃油车的人,心理上还是更踏实些。
后排那个可以拆下来的小屏幕,刚开始我觉得有点鸡肋,但用过几次之后改观了。堵车的时候副驾拿着它调空调、换歌,不用伸手够中控,这种细节设计,传统豪华品牌似乎还没太重视。还有那个可以躺平的座椅,角度调到位的时候,确实比某些航空公司的商务舱都舒服——虽然这话说出来有点夸张,但长途跑下来,腰没那么累是真的。朋友说他媳妇就冲着这座椅同意换车的,女人对舒适度的要求,有时候比男人敏感得多。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这些新技术靠谱吗?说实话,谁也不敢打包票。但有一点挺有意思,这车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升级功能,有点像手机那个意思。传统豪华品牌那套“买的时候什么样,十年后还什么样”的逻辑,在智能化时代或许不太够用了。二手车市场也有反映,据说能升级的车型保值率会高一些,这背后的逻辑值得琢磨。
豪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车标的历史积淀,还是真正解决用车场景的痛点?这问题没有标准答案。BBA那套东西——底蕴、调性、机械素质,依然有人买账;但新势力们用智能化、场景化的方式重新定义豪华,也确实戳中了一部分人的需求。就像老张说的,他不是不认可宝马,只是觉得现在的用车场景变了,需要的东西也跟着变了。
50万这个价位,以前选择不多,无非就是那几个老面孔。现在多了些不一样的选项,消费者反而犯难了。是要那种开出去有人认的车标,还是要那些用起来更顺手的配置?这事儿因人而异,没法一概而论。我见过开着奔驰S的朋友羡慕问界M9的车机,也见过新势力车主怀念传统豪华车的底盘质感,人的需求本来就是多元的。
国庆那波订单数据,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真实态度。销量高不代表一切,但至少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尝试新东西。汽车行业这一百多年,每次变革都伴随着争议,从马车到汽车,从手动挡到自动挡,这次大概也不会例外。只不过这回变化的速度,可能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快。
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人,我倒是觉得,不管什么品牌,能让你开得安心、用得顺心,就是好车。至于那些参数、配置、品牌故事,终归要落到实际体验上才有意义。豪华这两个字,写在车标上容易,刻进用车体验里,可能还需要点时间。
老张上周提车了,约我去试驾。他说开了两天,感觉跟以前确实不一样,但具体哪里不一样,又说不太清楚。这种模糊的感受,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旧的标准还在,新的规则正在形成,夹在中间的我们,只能边走边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