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上汽的数据,有点感慨,想随便捋捋。
十月份,上汽的新能源车卖了二十多万辆,占了自家总销量的一半。
这个数字单看很亮眼,很多人开始吹“大象转身成功”、“新三驾马车”之类的。
每次看到这种宏大叙事,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先别急着开香槟,坐下来算算账。
因为在商业世界里,尤其是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汽车行业,你看似光鲜的“面子”,底下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里子”。
把时间轴拉长一点,回到十几二十年前。
那时候我们对上汽的印象是什么?
是上海街头跑的桑塔纳,是别克君威,是那个“市场换技术”年代里最成功的“包租公”。
靠着大众和通用这两大租客,上汽赚得盆满钵满,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但这种舒服日子也有副作用,就是让你忘了怎么自己下地干活。
那些年,大家批评上汽,说它“空心化”,除了财务报表好看,自己的核心技术、拿得出手的自主品牌,几乎没有。
这话虽然难听,但在当时看,道义上并无大亏。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爆发”,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迟到了十年的“补课”,而且是一场被逼上梁山的自救。
这笔账得分三层来算。
第一层,是“金钱账”,或者叫生存账。
为什么上汽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突然开始拼命搞电动化和自主品牌了?
答案很简单:老租客不给力了。
随着国内自主品牌的崛起和特斯拉这条鲶鱼的搅动,合资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被持续挤压。
你看看这几年,除了BBA和两田,哪个合资品牌过得舒坦?
过去躺着收租的模式走不通了,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再不自己种地,就得等着被饿死。
所以,这场转型首先不是为了“更好”,而是为了“活着”。
所谓的“新三驾马车”(自主、新能源、海外),本质上是为正在熄火的“旧引擎”(合资燃油车)寻找替代品,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存亡之战。
第二层,我们来算算“投入产出账”。
搞新能源,尤其是搞自主品牌的新能源,那是在烧钱。
智己汽车,对标的是蔚小理,背后是阿里和上汽两个巨头输血。
一款车的研发、开模、供应链、渠道、营销,动辄几十上百亿。
你看智己LS6好像成了爆款,一个月卖了一万多辆,但你想想,这背后烧了多少钱才换来这个结果?
再看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EV确实是神车,但它赚钱吗?
业内人都清楚,这种小车就是跑个量、赚个积分,利润比纸还薄。
上汽的策略,其实是典型的“大厂打法”:用一个庞大的产品组合来对冲风险。
高端有智己去冲品牌、打技术;中端有荣威、名爵守住基本盘,顺便往海外卖;低端有五菱去占领下沉市场、抢夺规模。
这个矩阵的好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款能跑出来。
但坏处就是资源分散,每一块都得持续输血。
这跟新势力们“All in”一款或几款车型的打法完全不同。
上汽是在用过去三十年从合资品牌身上赚来的丰厚利润,去填今天自主和新能源这个巨大的坑。
这是一场豪赌,赌注就是过去几十年的家底。
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销量新高,更像是阶段性的战报,离宣布战争胜利还远得很。
真正的考验是,这些高销量的车,什么时候能带来可持续的、健康的利润。
第三层,算一算“机会成本账”。
有人可能会说,上汽家大业大,转型慢点也正常。
但商业竞争不看出身,只看结果。
在过去五年,当新势力们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用户运营上玩出花的时候,上汽这样的大厂在干嘛?
很大一部分精力还在处理和合资伙伴的复杂关系,还在为燃油车的KPI奔波。
这个时间差,就是巨大的机会成本。
你看,新势力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画,没有历史包袱,组织架构是扁平的,决策链条是短的,可以快速迭代。
而上A汽这种巨型国企,转身的难度是指数级的。
它不仅要开发新产品,还要安置旧产线的员工,要平衡和合资方的利益,要说服内部习惯了“躺赢”的部门去啃硬骨头。
这叫“自己革自己的命”,是天下最难的事。
所以,我们看到名爵在海外卖得风生水起,这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在欧洲这种成熟市场。
这证明了上汽的制造功底和供应链优势还在。
我们也看到智己和五菱在各自的细分市场找到了位置。
但这一切,都不能掩盖一个核心事实:上汽的转型,是一次典型的“资本驱动”+“市场倒逼”的转型,而非“技术引领”或“模式创新”的转型。
它更像是一个家底丰厚的学生,在发现快要不及格之后,花重金请了一堆家教,疯狂补课,终于在期中考试考了个看着还不错的成绩。
这值得尊敬吗?
当然值得。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内,能够做出如此决绝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魄力。
但我们作为观察者,不能仅仅停留在鼓掌,而要看清这掌声背后的代价和未来的挑战。
未来的挑战是什么?
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利润。
销量是面子,利润是里子。
什么时候上汽的新能源业务能自我造血,不再需要燃油车和合-资业务输血,什么时候才算真正“上岸”。
第二,品牌。
除了五菱这个国民品牌,以及名爵在海外的突破,上汽在国内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还需要一个真正能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
智己开了个好头,但从“网红”到“长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而言之,上汽的故事,是一个传统巨头在时代浪潮面前的挣扎、求生与反击。
它没有新势力那种轻盈的身段和性感的叙事,但它有时间的沉淀、资本的厚度和工业的底蕴。
看着它今天的成绩,就像看到一个步履沉重的巨人,在泥泞中奋力把一条腿拔了出来,踏上了坚实的地面。
这当然是好事,但前方的路,依然漫长。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事儿的启发可能在于,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转型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它必然伴随着阵痛、代价和不确定性。
轻易获得的成功往往是陷阱,而那些需要你脱层皮才能完成的“补课”,才是真正让你获得未来的门票。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