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咱们今天聊点刺激的——自动驾驶的安全之争。 这不,最近在新加坡的论坛上,全球激光雷达龙头RoboSense的创始人邱纯鑫直接向特斯拉开炮,说纯视觉方案根本不够安全。 这话一出,整个汽车圈都炸开了锅。
想想看,2025年对特斯拉来说可是关键一年,他们的Robotaxi已经在奥斯汀开始路测,用的还是那套纯视觉系统。 马斯克一直觉得激光雷达又贵又多余,甚至放话说等纯视觉技术成熟了,激光雷达就是堆废铁。 可现在连小鹏汽车都开始跟风特斯拉的路线,取消了部分车型的激光雷达配置。 但邱纯鑫直接甩出狠话:过去十年争论不休,现在答案再清楚不过——纯视觉真的不行!
激光雷达就像给车装了一双火眼金睛,它通过发射激光束扫描周围环境,根据反射时间计算距离,生成精确的3D地图。 比起摄像头依赖的图像识别,在复杂路况下感知更精准,抗干扰能力也更强。 邱纯鑫举了两个让人后背发凉的例子:高速上停着的白色车辆,纯视觉系统可能把它误认为天边的白云;进出隧道时光线突变,或是夜间遇到尾灯失灵的货车,纯视觉都可能瞬间抓瞎。
理想汽车CEO说得更接地气:要是马斯克来中国深夜跑几次高速,亲眼见识那些尾灯坏了甚至根本没灯的停靠货车,估计就会改变对激光雷达的看法。 这话说得,让我想起自己晚上开车时,确实经常被这些“隐形杀手”吓出一身冷汗。
激光雷达现在也便宜多了,从过去的几万美元降到如今的几百美元。 成本这个最大借口,现在已经站不住脚了。 可特斯拉还是铁了心走纯视觉路线,这就让人纳闷了——到底是技术自信还是固执己见?
我自己试驾过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也开过特斯拉。 说实话,在阳光明媚的白天,两者差别不大。 可一到晚上或者天气不好时,差距就出来了。 有激光雷达的车就像多了个永不疲倦的副驾驶,时刻帮你盯着周围,那种安全感确实不一样。
记得有次雨夜开车,前方突然出现一个没打双闪的故障车,要不是车辆及时发出警报,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才知道,那套安全系统正是靠激光雷达在恶劣天气下依然保持了精准感知。 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安全这东西,真的是“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车友们可能会问,为什么特斯拉这么执着于纯视觉? 我想 partly 是因为他们想要完全模仿人类驾驶的方式——人开车不就是靠眼睛吗? 但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人的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远比不上。 在特定场景下,机器视觉确实需要辅助。
这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开车几十年从没出过事。 但你给他蒙上一只眼睛,让他去跑复杂的山路,就算技术再好,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激光雷达就像是给自动驾驶系统多准备的一只眼睛,而且这只眼睛还不受光线和天气影响。
咱们消费者买车时最关心什么? 不就是安全嘛! 价格再实惠、功能再炫酷,要是安全跟不上,一切都是空谈。 现在自动驾驶技术正处在爆发前夜,各家车企都在摸索最佳路线。 作为潜在车主,我觉得多一套安全保障总不是坏事。
话说回来,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也不是一无是处。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数据积累和算法迭代——路上跑着的数百万辆特斯拉,每时每刻都在为这个系统提供训练数据。 但问题在于,在算法完全成熟之前,我们是否应该接受一个存在明显短板的安全方案?
这让我想起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单摄像头手机也能拍照,但画质和功能跟现在的多摄像头手机根本没法比。 同样的,在自动驾驶领域,多传感器融合很可能才是未来的方向。
安全从来都不是可以妥协的东西,特别是当我们的生命交给机器来决定的时候。 激光雷达厂商这次公开喊话,其实反映了整个行业对安全标准的思考。 毕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多一层保护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我自己是个科技爱好者,很欣赏特斯拉推动行业变革的勇气。 但在安全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更保守的态度。 就像我们坐飞机时,不会因为飞行员技术好就取消备用系统和安全检查一样,自动驾驶为什么不能多几重保障呢?
车友们,你们怎么看待这场技术路线之争? 在选车的时候,你们会更倾向于纯视觉方案还是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 如果价格相差不大,你们愿意为激光雷达带来的额外安全保障买单吗? 这样的自动驾驶技术,你们敢放心把生命安全托付给它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