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到一个新闻,我心态有点崩。
说现在花3600多块钱,就能买到一个续航400里的电动两轮车,还配72V的石墨烯电池。
我第一反应是,坏了菜了,汽车厂刚学会怎么吹续航,怎么讲电池故事,结果发现真正的技术迭代,发生在他们根本看不起的角落。
这已经不是降维打击了,这是直接釜底抽薪,是把整座餐厅的煤气罐都给你点了。如果说之前小米入场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立马和金箭这种玩法,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你放过。
他们不光要你的钱,他们还要你的命。
我们来解构一下这个事情有多魔幻。
一个叫立马的牌子,搞了个“开拓者远航版”,三千六百九十九,72V38Ah的能量砖。官方说极限续航能干到500里,穿越皖南川藏线。这什么概念?就是你开着个电动爹还在服务区排队充电,人家外卖小哥已经哼着歌从你旁边过去了,顺便还完成了两个跨城订单。
更骚的是,杭州有骑手实测,载重150斤,全程开大灯,跑200公里,还剩15%的电。
我真就草了,这玩意儿才卖三千多?!
这说明什么?说明过去几年,所有新能源车企,花了几千亿教育市场,告诉用户电池很重要,续航很重要,充电很重要。结果到最后,大家发现,哦,原来最重要的,是价格可以便宜到不要脸。
紧接着,一个叫金箭的牌子,更是重量级,直接给你一个2000W的电机,峰值2500W,零到五十公里加速3秒。这已经不是电动车了,这是贴地飞行的“雷电法王杨永信”。外卖小哥骑上它,抢单的时候眼睛都是红的,三体人看了都得吓得连夜重写物理学。
这套配置,卖三千七百九十九。
同行看了也得傻,哭晕过去都是轻的,我估计他们连夜开会的主题就是“我们是不是对这个世界有什么误解”。
这件事最荒诞的地方在于,它彻底戳破了所谓“技术崇拜”的泡沫。
汽车圈最喜欢干嘛?开发布会,PPT做得比天还大,讲什么800V高压平台,讲什么碳化硅,讲什么CTB、CTC、MTC,各种听不懂的英文缩写排列组合,好像消费者不考个六级都看不懂发布会。然后呢?续航打个八折都算你厚道,冬天直接给你来个膝盖斩。
结果你看看这两台电动车,它们有PPT吗?它们讲故事吗?
不讲,它们直接把一块巨大无比的能量砖塞进车架,然后用一个极其粗暴的价格告诉你: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要用最原始,最野蛮,最不讲道理的方式,解决你最核心的痛点。
这就是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
当下的市场已经不是请客吃饭了,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不存在什么体面、优雅、长期主义。最好的竞争手段,就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我用一个所有人都亏钱的价格,把市场的根基给刨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把电动车比作修仙好像有点中二,但你仔细想想,这还真特么就是修仙。汽车厂是名门正派,讲究根骨、心法、循序渐进。而这些电动车厂,就是妥妥的魔道巨擘,修炼的是“天魔解体大法”,燃烧自己,伤害敌人,突出一个快,突出一个不计后果。
我作为一个天天在城市里开车的中年人,对此感触尤其深。
你知道现在城市交通里,真正的“环境测试员”是谁吗?不是那些车评人,也不是那些工程师,而是成千上万的外卖小哥和“老头乐”大爷。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
你实验室里跑一百万公里,模拟各种场景,都不如一个喝了二两白酒的大爷,骑着老头乐,以一个薛定谔的路线突然横在你车前。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种场景,你用什么算力都算不出来。
所以,当汽车厂还在纠结于激光雷达和纯视觉的路线之争时,这些两轮电动车已经用最民粹的方式给出了答案:动力要大,刹车要狠,龙骨要硬。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宇宙中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真实路况。什么智能座舱,什么人机交互,在一个饿着肚子的外卖小哥面前,都不如一个能让他多跑20公里的电池来得实在。
讲真,我楼下那个天天半夜三点出门的外卖小哥,他车灯比鬼火还亮,每次都晃得我以为UFO来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还有人愿意花几十万,去买一个续航“看心情”的电动汽车?
答案很简单,因为那是“品牌玄学”。
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他买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个“硅谷精英”的身份标签。会买奔驰的人,他最看重的就是那个三叉星辉,你跟他讲发动机参数,他都觉得你俗。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那是一种近乎宗教的信仰,他们的核心需求,就是维护这种信仰。
但电动两轮车这个世界,没有玄学,只有物理学。
它是一个纯粹的、赤裸的、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领域。它的一切设计,都回归到了工具的本质。而这两款车的走红,恰恰说明,当市场回归理性,当消费者不再为虚无的品牌故事买单时,真正能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些朴素到掉渣的东西:更远的续航、更强的动力、更低的价格。
加大加大加大,便宜便宜便宜。
这套逻辑,看似简单粗暴,实则蕴含着大道至简的真理。当然,这种极限内卷的竞争,最终可能会毁掉整个行业的利润,让大家都没得玩,变成一片焦土。
但对于此刻正需要一辆可靠工具去谋生的普通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时代。
所以说,未来决定交通格局的,既不是自动驾驶,也不是什么智能座舱,而是谁家的能量砖更大,谁家小哥的头盔更硬。就这么简单,不接受反驳。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