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汽数研公布了2025年前九个月新兴力品牌的销量情况和年度任务完成情况。数据显示,小鹏、零跑、小米这些品牌的达成度还算不错,而其他品牌的完成率大多还不到一半。
今年前三季度,新势力车企之间的差距挺明显:小鹏以89.5%的完成率稳居第一,MONA M03系列成了热销的主力款;零跑每月交付6.6万辆,创下新纪录;理想是唯一一个销量出现负增长的厂商,销量同比下降,任务完成率不到50%,得调整调整产品和渠道策略;鸿蒙智行和蔚来因为渠道和战略上的问题,年度目标的完成率也不到50%。
可以看出,今年前三季度,各大车企的表现不再是齐心协力、共同迈进了,而是新势力阵营里出现了明显的战略分歧和执行力度上的差距。
市场终于不再盲目冲刺,一边是大步向前,另一边却是阵阵寒意,仿佛呈现出一副“冰火两重天”的景象缓缓展开。
谁能造谁能赢
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把车从生产线顺利交到消费者手里,这份把握已变成最关键的竞争优势。再怎么擅长做PPT、签下再多订单,如果车子造不出来、交不了货,一切都没有意义。这个关卡,实际上就是考验一个品牌能否把市场热度转化为实际销量的“生死线”。
小鹏汽车可以算是个不错的正面典范。去年还在供应链的困境里挣扎,部分车型交付延误得厉害,但到了今年,局面完全变了。随着武汉新工厂在第三季度正式投产,品牌的月产能一下子突破了4.5万辆,订单的消化速度也比上半年快了快近40%。
硬实力摆在面前,表现自然是让人眼前一亮。到9月为止,小鹏的年目标完成率高达89.5%,在新兴力量中遥遥领先。前三季度总共交付了31.3万辆,增速更是高达217.8%,成绩让人惊叹。
相比之下,小米汽车的情况就另有一番模样。市场的冲击力确实很大,前三季度的销量同比增长高达278.8%,九月份单月交付也突破了四万辆。不过,在耀眼的成绩背后,却藏着“库存积压订单待交付”的实际状况。
这种火爆的市场需求带来的产能压力,成了他们突破瓶颈的最大难题,也解释了为什么目标完成率只停留在71.4%。就像一份让人又爱又恨的烦恼,归根结底还是烦恼啊。
像理想汽车这种品牌,增长不太快的原因,不光是产品策略上的问题,行业分析还提到,芯片供应紧张这类供应链的问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事儿给咱们提了个醒:在这个讲究反应速度的时代,哪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成了整个体系的“致命弱点”。可以说,“交付能力”早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新兴势力想要做大做强,必须跨过的第一道坎。
爆款还是军团
品牌发展中,第二个关键转折点在于产品策略走向。到底是继续依赖一两款“明星车”高调推出,还是开始打造一个多样化、结构更合理、更有战斗力的“产品阵容”?这道题,不同的品牌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小鹏和零跑的做法,证明了“走量王牌”带来的巨大推动力。小鹏的主要销售很大一部分来自MONAM03系列,这款车累计交付已经超过18万辆,还连续13个月每个月都交付破万,创出了不错的成绩。
零跑凭借稳扎稳打的策略,连续几个月销量都超越理想,稳坐新势力第一的位置。九月份,它的单月交付数第一次突破6万,达到了66,657辆。这份稳定的基础,也就成了品牌在波涛中前行的坚实支撑。
理想汽车则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他们一直强调自己在高端市场中的优势,比如旗下的MEGA车型在五十万以上的纯电和MPV市场里占据销量第一的位置,官方也声称在二十万以上的SUV市场中,今年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特斯拉。
虽然在细分市场表现得挺出色,但整体销量同比下降了13.1%,这个情况还是挺尴尬的。也让人不得不想:在这个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过度依赖高端小众市场,难免会影响品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锋利无比,另一方面也可能伤及自己。
聪明的玩家们可不是墨守成规的。可以看到,领头羊们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品布局。零跑计划在第四季度推出Lafa5运动轿跑,试图扩展新的市场空间。而小鹏则借助新款P7系列,既丰富了产品线,又拉动了中高端市场的客户流和订单量。
就算理想遇到点困难,它们还是拼命推动理想i8的产能提升,想要闯入那些新的主流细分市场。由此可见,依靠单一爆款已不太行了。在这漫长的角逐中,要想站稳脚跟,不但得打造一个攻防兼备、还能不断更新的产品组合,这才是下一关要突破的关键。
从吆喝到下单
要造出优质的车并顺利交到客户手中,这只算上半场。真正取胜的下半场在于,怎么高效地把市场上的各种声音转化成真正的销售单,同时让用户的首次购买变成持续的品牌忠实度。
这时候渠道的作用变得越发突出。比如小米汽车,九月份一个月内新开了32家门店,把全国的销售网络扩展到402家,涉及119个城市。这种“飞快”的扩张,主要就是为了用最直接的方法触达客户、转变他们的购买习惯。
这种果断的线下铺设路线,和鸿蒙智行、蔚来这些品牌一比,显得格外不同。后面两家的目标达成率都不到50%,表现差点儿,主要原因也就归结为“渠道布局和战略规划的问题”。
不过,把用户请进门只是开端,真正让他们掏钱的,还是回归本源的体验。如今不少消费者已经不太在意那些响亮的宣传口号了,他们更关心一些最普通的问题:“这车机系统用着顺不顺溜?”“实际续航到底能跑多远?”
这些真真实实的用户感受,正渐渐变成了买不买的关键因素。品牌再怎么吹牛皮,也比不过一次顺畅灵敏的触控体验更能打动人心。
还有个挺有趣的“慢变量”值得一提。一位修理工师傅留意到,今年的维修次数似乎少了不少。这或许意味着,车企为了冲刺年底的业绩,反倒更加重视品质把关了。
这正好呼应了“扎实的产品实力才是赢的关键”的看法。品质和口碑的累积虽然慢一些,但最终会变成影响用户长久回头买的核心因素,决定了一个品牌能走多远。在流量红利逐渐降低的当下,高效的渠道转化和出色的用户体验,合起来成了迎接未来的第三道门槛。
结语
所以你瞧,今年新势力车市掀起的大分化,绝不是偶然的。这一切都源于各个品牌在“交付能力”、“产品实力”、和“转化效率”这三道关口前,选择了不同的战略和执行方式,形成了必然的局面。
有的品牌三扇门一打开就顺畅无阻,走得挺顺的;而有的品牌就在某一扇门前遇到阻碍,走得特别吃力。
年底的销量榜单,不过是个快照,只反映了某个 moment 的情况。要赢的关键,还是在于战略的深度和坚持不懈的韧性。
将来,既能顺利穿越这三道关卡——也就是说,实现量产的稳定落地,建立起健康灵活的产品体系,还能真正赢得用户的好评的品牌,才有望在这场激烈的长跑中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