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尽力了
2025年一季度,小鹏汽车营收158.1亿元,同比增长141.5%——这数字像一记重锤砸在新能源车坛。更惊人的是,同期交付量同比翻了近三倍,尤其是MONA M03,撑起了半壁江山。但你知道吗?这背后不是靠运气,而是小鹏这几年“憋大招”的总爆发。我试驾过它的多款车型,从P7到G6再到最新的MONA M03,说实话,它可能不是最炫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最努力的那个。
小鹏的“下半场”觉醒
很多人说小鹏这两年才突然发力,其实不然。翻开过去几年的财报和销量曲线,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小鹏总是在下半年“爆发”。
2023年Q4交付6万多辆,环比暴跌63.7%后,2024年Q1又迅速爬坡;到了2024年Q4,交付直接冲到9.2万辆,环比增长96.6%。这种“低开高走”的节奏不是偶然,而是产品周期与市场策略精准咬合的结果。
我自己就在2023年底试驾过刚改款的G6。当时续航缩水、价格没降多少,心里直打鼓:“这车能卖好吗?”结果2024年中期,新款软件上线,智驾系统OTA升级后,整个驾驶体验像是换了辆车——加速顺滑了,变道果断了,连自动泊车都开始“懂人话”。那一刻我才明白,小鹏的强项从来不在硬件堆料,而在持续迭代的能力。
细节里的设计哲学:MONA M03为何能爆?
先说说最近风头正劲的MONA M03。官方给的数据是:起售价不到15万,风阻系数0.194Cd,全球量产车最低之一。你可能会问:“风阻低有啥用?”简单讲,风阻每降低0.01,高速续航就能多跑5-8公里。对电动车来说,这就等于白捡里程。
我开着M03跑了一趟城郊快速路,时速110km/h巡航,车内安静得像图书馆。为什么?除了低风阻带来的气流贴服车身,还有前挡风玻璃的倾角设计、后视镜的小型化处理,甚至轮毂盖都做了空气导流槽。这些细节加起来,才让这台车成了“静音高手”。
再看内饰,没有花哨的大屏拼接,也没有浮夸的氛围灯带。中控就是一块15.6英寸竖屏,UI简洁得像手机系统。我特意让一位50岁的亲戚操作导航,他居然五分钟就上手了。“现在有些车屏幕比电视还大,但我儿子教了三次我还是不会调空调。”他说这话时,我笑了,但也心疼——科技不该制造门槛,而应消除障碍。
M03的座椅填充偏硬,初坐觉得不舒服,可开两小时下来反而腰背不累。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它的座椅骨架用了赛车级的人体工学设计,支撑点集中在腰椎和肩胛骨区域。这不是为了“豪华感”,而是为真实用车场景服务。
智驾不是噱头,是真能“减负”
说到小鹏,绕不开智能驾驶。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L2级辅助驾驶的核心任务不是炫技,而是减少疲劳。
拿NGP(Navigation Guided Pilot)来说,我在广州环城高速实测过多次。设定好目的地,车辆能自动上下匝道、变道超车、避让大货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前方一辆卡车突然压线,系统比我还早0.5秒做出减速并向左微调的动作。那一刻我不是在“监控”系统,而是真的相信它可以帮我扛一会儿。
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有一次下雨天进隧道,摄像头被水膜糊住,系统退出接管。这时候你就得立刻接手方向盘——所以再强的智驾,也替代不了人的注意力。
对比一下理想L6和零跑C10,你会发现:理想的智驾更“温柔”,适合家庭用户;零跑性价比高,但算法成熟度稍逊;而小鹏走的是“激进派+高频迭代”路线,敢让系统做更复杂的决策。哪种更好?取决于你的驾驶习惯。如果你喜欢掌控感又想偶尔偷懒,小鹏是个不错的选择。
钱花在哪了?服务收入背后的“暗线”
很多人不知道,小鹏的服务收入在2025年Q1达到14.4亿元,毛利率高达66.4%,占公司总毛利润的38.9%。这是什么概念?卖十台车赚的钱,不如一项技术服务来得多。
这笔钱从哪来?主要是和德国大众的合作。2023年12月,大众入股小鹏,双方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平台。这意味着,小鹏的技术开始向外输出,不再是单纯的“车企”,而是“技术供应商”。
这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两个字:稳定。当一家公司的收入不再完全依赖卖车,它就有底气把软件维护做得更久、OTA更新更勤快。不像某些品牌,新车上市半年就没动静了。
成本与利润的“平衡术”
我们来看看毛利润率的变化:
2023年Q2:亏损8.6%
2024年Q4:盈利10%
2025年Q1:10.5%
有意思的是,单价却从22.6万一路降到15.3万元。价格越卖越低,利润率反而提升,这怎么做到的?
答案是规模效应+自研降本。比如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控制算法这些“三电技术”核心,小鹏自己掌握。不像一些品牌全靠采购,议价能力弱。再加上MONA系列走量车型拉高整体产能利用率,摊薄了固定成本。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低价走量会不会损伤品牌形象?毕竟小鹏早期是以“科技先锋”立身的。现在主力车型杀进15万区间,老车主会不会觉得“贬值”了?
我的看法是: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在比亚迪、吉利、长安这几座“大山”面前,新势力想进第二梯队太难了。与其死守高端不放量,不如先抢份额。等站稳脚跟,再往上攻也不迟。
竞品怎么看?
咱们拉三台车横向对比一下:
车型 小鹏MONA M03 理想L6 零跑C10
售价(万元) 13.5-17.5 24.98起 12.88起
续航(CLTC) 515-620km 1300km(增程) 520-660km
智驾等级 L2++ L2++ L2
服务毛利率 66.4%(2025Q1) 暂无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理想胜在家庭场景打磨到位,冰箱彩电大沙发样样齐全;零跑极致性价比,但智能化还有差距;小鹏则卡在一个微妙的位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进步最快。
特别是智驾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变道逻辑,我在实际测试中发现,小鹏平均完成一次变道的时间比零跑快1.2秒,在拥堵路段优势明显。
用户怎么说?
我认识一位网约车司机老李,去年底换了辆小鹏G6。他跟我说:“以前开油车一天加油200块,现在充电80块,省下的钱够吃两顿饭。”但他也吐槽:“冬天开暖气,续航打折厉害,得提前规划换电站。”
另一位年轻宝妈王女士买了M03,她说最喜欢自动泊车功能:“商场车位窄,老公每次都停不好,现在交给系统,咔嚓一下就进去了。”
这些真实反馈提醒我们:再先进的技术,最终都要落地到柴米油盐的生活里。
小鹏的未来:活下去,才有希望
回到开头的问题:小鹏尽力了吗?
从研发投入、产品迭代、战略合作到用户体验优化,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它不像某些品牌靠营销炒热度,也不像传统车企慢半拍转型。它是那种“闷头干活、抬头看路”的选手。
但现实也很残酷。2025年Q1新能源车销量前十,比亚迪、吉利、上汽、长安包揽前四,新势力最好的排名是理想的第七位,小鹏排第八。“五座大山”之下,新势力最好的结局,可能是守住一块小众市场,赚点小钱,安稳活着。
但这不丢人。汽车行业本就是长跑,特斯拉熬了十几年才盈利,蔚来、理想也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小鹏若能在2025年实现单季盈利,2026年全年扭亏,已是巨大成功。
最后聊聊理性消费
各位车友,买车别只看参数表,也别被直播间“限时补贴”冲昏头脑。问问自己:
我每天通勤多远?
家里有没有充电桩?
是更看重续航,还是智驾?
三年后这车还值多少钱?
没有完美的车,只有最适合你的车。小鹏或许不够完美,但它足够真诚。它用行动告诉我们:即使天赋不高,只要肯拼命迭代,也能在巨头林立的时代争一口饭吃。
你觉得呢?你会考虑一台像小鹏这样“努力型”的电动车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顺便说一句,下次我打算试试小鹏X9的侧滑门在雪地表现如何,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可以拍个视频分享。老铁们,留言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