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看到吉利银河星耀7的申报图时,我第一反应不是这车怎么样,而是吉利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
这不是在规划产品,这根本就是在打一场修仙渡劫级别的心魔之战。
比亚迪,就是吉利的心魔。
你看,星耀6对标秦PLUS,银河A7对标秦L,星耀8对-标汉DM-i,现在这个星耀7,明摆着就是拿自己的脸去贴比亚迪海豹07 DM-i的冷屁股。这不叫商业竞争,这叫cosplay,叫行为艺术,叫“我爱你爱到要把自己活成你的样子”。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说我们降维打击都没你们这么狠。
整个车圈现在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的局。以前大家还讲究个体面,搞个技术发布会,聊聊用户生态,假装我们是来交朋友的。现在不装了,摊牌了,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谁都别吃了。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吉利的操作,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吹熄了揣兜里,主打一个颗粒归仓。
就说这个星耀7,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银河A7这碗饭,回锅炒了一下,多加了点葱花,然后换了个盘子端上来说这是道新菜。你看前后轮距都是1640mm,一模一样,这在汽车工程里,基本就等于承认“没错,我们就是换了个壳”。这不叫研发,这叫Ctrl+C,Ctrl+V。吉利把一个车型平台,硬生生给你盘出了包浆,然后掰成两半,一半叫动感,一半叫稳重。
这就是典型的“压缩毛巾”式造车。一个平台是毛巾本体,加点运动套件的水,它就膨胀成A7;加点镀铬饰条的水,它就膨胀成星耀7。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有时候还挺吃这套的。因为我真的不想再费劲去研究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了。
比如那个门把手,星耀7用了传统的。好,太好了。我终于不用在冬天被冻住的隐藏式门把手搞得心态爆炸,也不用尴尬地教我岳父怎么开我的车门了。这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悟了”,是车企在被用户骂了八百遍之后,终于开窍了。他们终于明白,对大部分人来说,车首先是个工具,不是个艺术品,更不是个需要学习如何使用的电子爹。
但是,这种“开窍”的背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掀桌子”心态。你看它,没有全景天幕,甚至提供无天窗版,轮毂尺寸17、18、19英寸随便选。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我要把价格打到你们无法呼吸,把配置的排列组合做到无穷无尽。我要用海量的SKU,不,是海量的“车形态的饺子”,把10万到15万这个区间彻底堵死。
这不是闪电战,这是人海战术。目的不是为了打赢某一场战役,而是为了把整个战场变成一片泥潭,让所有人都陷在里面。当一个消费者走进4S店,面对着星耀6、星耀7、银河L6、银河A7……他会彻底放弃思考,最后指着一个顺眼的,“就它吧,快点,我脑子疼”。
就问你怕不怕?!
这套打法,比亚迪是祖师爷,王朝网海洋网,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玩得炉火纯青。现在吉利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你搞双车,我也搞双车;你玩性价比,我比你更没底线。这是一种像素级的模仿,是一种殉道式的追随。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吉利比作一个跟心魔死磕的修仙者,可能有点过于玄幻了。但你再看看他们这操作,又觉得无比贴切。它所有的行为,核心逻辑已经不是“我要造一台什么样的好车”,而是“比亚迪出了什么招,我必须立刻马上跟上,并且要加倍奉还”。加大,加大,再加大。
这种战略的核心,已经脱离了技术崇拜。什么智能座舱,什么自动驾驶,在绝对的低价和饱和式攻击面前,都显得有点苍白。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理,市场竞争的关键,也不在于你有什么独门绝技,而在于你能不能让对手觉得难受,让对手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打在棉花上。
所以,星耀7这台车本身怎么样,重要吗?
不重要。
它好不好开,省不省油,空间大不大,这些都是次要的。它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存在”。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竞品的一次精神喊话,一次价格上的极限施压。它就像一个棋子,被放在了那个它应该在的位置上,目的就是为了卡住另一个棋子。
所以你会看到一些看似矛盾的设计。一方面,它用更密集的镀铬直瀑格栅、更平直的尾灯来营造一种所谓的“高级感”、“稳重感”,试图去抓那些觉得A7太年轻的用户。另一方面,它又在天窗、车顶工艺上疯狂节省成本,明晃晃地告诉你,别想太多,我就是个走量的工具车。这种精神分裂,恰恰是当下车市内卷的缩影。
整天聊什么品牌信仰,什么用户忠诚度。讲真,除了奔驰特斯拉那种自带玄学光环的品牌,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唯一的信仰就是人民币。谁能用更少的钱,给一个看起来更大、配置更多的“铁盒子”,谁就是“遥遥领先”。说到铁盒子,我书房的墙皮最近有点脱落,还挺烦的。
最终,吉利星耀7的结局是什么?大概率就是和它的兄弟们一起,成为吉利在插混轿车市场的一道防线。它不是一把尖刀,而是一块盾牌,甚至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所以,这台车值得买吗?这个问题本身就问错了。正确的问法是,在你买车的那个时间点,吉利为了干翻比亚迪,愿意为这台车补贴多少钱?这才是唯一的答案。因为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里,车只是武器,价格才是弹药。而我们消费者,就是那些在战场上捡弹壳的人。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