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款腾势N9刚上市,这车算是腾势里头的一次大动作。刚听说它搭载了云辇-云辇-2.2.2云辇-A+预瞄技术,老实说,一开始我还真没弄明白这名字咋来的。挺长,也绕口,像是某种神秘武器。不确定这套系统是不是直接换了传感器硬件,还是主打软件升级,但看说明说能改善舒适和智能水平,我觉得这可能是把以前那套辅助驾驶的算法给大升级了。想想现在自动驾驶越来越普及,厂商一个劲儿往预瞄上做,估摸着是想把车看得更远、反应更快。具体表现咋样,我倒是想自己找机会试试。
周一跟朋友老李聊天,他在4S店做销售,说腾势的客户对这套配置抱有挺高期待。买腾势的人,对智能化要求确实越来越高,尤其是那些30到45岁的科技控。他说得挺直接。根据他经验,这一片市场对科技感很敏感,但价格又不能太高。2026款N9定价区间据他透露大概在30万到38万之间(样本少,估算),算是中高端SUV里的主流水平。对比起同价位的吉利星越L和长安CS75PLUS,腾势更强调内部舒适性和智能化,但路感和动力响应似乎一般。老李还特别提到,有几个客户就是冲着预瞄技术来的,等着体验那种车能提前知道前面情况的感觉。
我刚才翻了下自己2019年的笔记,上次腾势N9更新是在2023年,大家还记得老款车那个传统的多连杆悬架系统,路感还挺厚实,适合家用但不够运动。新款号称升级了主动减振技术,何为主动?就是车能自动感知坑洼,然后用内部传感器做实时调节,和传统被动减震完全不一样。其实这个概念看上去挺复杂,供应链角度说,主动系统多了几个芯片和执行器,成本蹭蹭上升;生产线也得重新布置,不是简单换一根弹簧那么随便。但换回一想,买这价位的车,买价格低的配高科技,真是不可能的事。供应链里头,这种鸡和蛋的问题一直存在,你跟供应商谈芯片,也得看对方愿不愿意给你量产优先权,腾势这次放量了,估计提前锁定了关键零部件,不然做近乎实验性质的配置,风险挺大。
说句实话,我之前以为他们主要升级的还是自动驾驶层面,没想到舒适性也被放在这么重要的位子上。刚才跟一位修理工闲聊,他做过几辆腾势N9的保养,说老款车底盘相对耐用,但是减震器对极端路况的适应性不够,经常听客户反映颠得厉害。新技术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没敢保证,毕竟主动系统多了,坏点更多,维护复杂度又上去了。我猜测(没细想过)这或许会增加不少售后成本,毕竟主动调节装置任何个传感器出错,都可能让整个系统不准确。供应链稳定性的另一面,真的让人抓狂。
说到售价和保值率,我做个粗略心算。市面上同级别的新能源SUV三年保值率大概在60%-65%,假设腾势N9走得是中高端路线,配备的新技术如果表现稳定,保值率可能能维持在65%。但如果智能配置故障率高了,保值率那就得往下掉好几个百分点。按目前30万左右的起步价,跌个5%差不多15000元,三年内维修保养折腾得心里也没底。
我一直关心的,是用户心理这块。为什么明知道新能源车智能系统复杂,用户还愿意掏钱买?销售老李解释说,用户眼里,这就像买手机,装得越多功能越好,体验越酷炫。其实跟我职业嗜好类似,追新东西总是愿意试试,但老李补充,一旦体验差,坏了,你就见鬼过日子。这话挺扎心,尤其是自动驾驶、智能辅助越来越复杂的今天,问题曝光后用户抱怨成堆,厂家和经销商得花不少心思修心。
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前两天我朋友试驾了2026款N9,回来就嘟囔:那‘云辇系统’到底有多智能,我没感受到多少差别,反倒是座椅按摩功能升级让我挺惊喜,老家那个五十岁大叔肯定喜欢。我这才意识到,智能驾驶或许没那么‘革命’,而车内静音、座椅舒适这些小细节,其实对增加日常愉悦度更管用。消费者究竟更看重哪块?可能和我平时分析的方向不太一样。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研发流程,腾势这次的预瞄技术升级,我猜研发团队肯定经历了多轮迭代。像盖房子一样,先打地基(硬件传感器),再搭框架(车机系统集成),最后装修(软件算法优化),每一步都要互相协调。相比过去那种硬件先行,软件跟不上,如今软件的调优更考验工程师的细致和耐心。供应链上,芯片短缺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让研发节奏变得不平稳。一次小小传感器的延迟交付,都可能导致整车推线被迫调整。厂商不爆料这一块,大家都猜着看。
其实我挺想知道,普通车主用起来,真的能感受到这套预瞄技术和传统驾驶辅助的差别吗?或者说,在日常的城市路况中,车子的这些瞄准功能多先进,也才几个刹车动作,对车主有多大帮助?买了车之后,是不是就更惯走手动模式,毕竟,自动化的好处还没普及到让所有人都放心?试驾时车内那个语音助手倒是挺灵敏,朋友还调侃说:这都能听懂我抱怨油耗的心声,未来会不会连都能提前算给我?
再顺便跑个题,咱们说腾势N9的目标用户,一线年轻人加速购买新能源,但其实还有不少三线小城市的中年用户,渠道打开了,用户结构就复杂多了。这就像供应链复杂,售后也更难统一标准。4S店那边维修工告诉我,他们现在经常碰到各种主机厂升级不同步的问题,车主抱怨升级包下载失败,系统闪退,跟买新保险似的,折腾人。这种智能化水平真要普及,厂家还得下大力气解决稳定性和升级便捷度。
对了,说到供应链博弈,腾势毕竟背靠比亚迪和戴姆勒这对组合,它们的供应链优势是有的,比如电池的供应稳定性远好于普通自主品牌。但在自动驾驶传感器和软件算法上,腾势和诸如长城、蔚来的差距明显——他们更早投入了大量自研和外包开发。没有了背后的豪华车技术加持,这些豪华感和智能体验或许会打折扣。不知道大家心理价位在哪儿,愿不愿意为云辇系列技术多掏几万块?
我一直觉得,智能技术这事儿,要看两头成熟度:供应链稳定和用户体验。供应链稳定了,技术才有保障;体验好,用户才肯买单。腾势N9这次的大升级,究竟能不能撑起30万起价的心理预期?还得看市场反馈或者我的下一次实测。
最后留个问题:你觉得,汽车的智能辅助到底是贴心小秘书还是潜在烦恼制造机?尤其是像腾势N9这样的车型,以后谁能真正把预瞄用好,避免变成车主的负担?我觉得这可能比动力电池的容量提升还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