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了12年车以后,才明白汽车省油的关键看这2点,学会不吃亏
大家好,我是老司机小李。掐指一算,从我拿到驾照到现在,方向盘已经握了整整12年。这12年里,我开过五花八门的车,从最初的代步小车,到后来的家用SUV,再到如今的混动轿车,可以说对“油耗”这两个字,是又爱又恨。爱的是,省油的车开起来真叫一个舒心,钱包压力小;恨的是,有些车油箱跟漏水似的,一脚油门下去,半箱油就没了,那叫一个心疼。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加油站的油价,感觉比咱们工资涨得还快?在这种大环境下,一辆车省不省油,几乎直接决定了它会不会被嫌弃。我身边就有朋友,开着号称省油的车,结果油耗高得离谱,差点没把车给卖了。这事儿让我深思,一辆车省不省油,到底是天生注定,还是后天养成?经过这12年的摸爬滚打,我总算悟出了两个关键点,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学会不吃亏。
第一个关键点:选对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很多人觉得,排量小就一定省油,这话说对了一半,但不全对。就像买手机,光看处理器不行,系统优化也得跟上。汽车省不省油,关键要看“车型”和“动力总成”这两兄弟搭不搭。你想想,同样是2.0L排量的丰田车,凌尚和凯美瑞,官方油耗一个5.54L,一个5.87L,为啥有差别?因为凌尚定位更紧凑,车身轻,风阻小,自然更省油。这就好比两个人,一个瘦高个,一个壮实汉,走同样的路,谁更省力?答案不言而喻。所以,选车的时候,别光盯着排量看,车型的级别、车身的大小、重量,都是影响油耗的重要因素。
再往深了说,动力总成才是省油的“心脏”。现在市面上的车,除了纯电车,其他带油箱的,都得考虑动力系统。燃油车、混动车、插电混动、增程式,它们的油耗能一样吗?显然不可能。就拿凯美瑞来说,2.5L燃油版,官方油耗6.24L,但真实车主反馈,小熊油耗上平均得8L左右。而2.5L混动版呢?官方油耗4.8L,就算真实油耗高点,也就6.8L上下,这差距,是不是很明显?混动技术的精髓,就在于它能根据路况智能切换驱动模式,该用电时用电,该用油时用油,甚至边跑边充电,把每一滴油、每一度电都用到刀刃上。所以,如果你真想省油,不妨把混动车型列入重点考虑对象。别被“混动车贵”吓退,算算长期油费,说不定更划算。有网友调侃:“以前是‘加油加到手软’,现在是‘充电充到心安’”,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
第二个关键点:人车合一,保养到位,才是长久之计。车买对了,就万事大吉了?错!同一辆车,放在不同人手里,几年后的油耗可能天差地别。新车时期,大家油耗差不多,因为车况都好。但用个三五年,差距就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人”这个变量开始发挥作用了。新手开车,可能油门踩得又重又急,刹车踩得又多又狠,这种“油门当刹车”的驾驶习惯,油耗能不高吗?老司机呢?讲究“预见性驾驶”,提前预判路况,少踩刹车,多用滑行,油门控制得像绣花一样细腻。就这一个习惯,油耗差个1L都是常事。所以,开车技巧,真的能省油。
但比驾驶技巧更重要的,是车辆的保养。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的车越开越“肉”,油耗越来越高?很可能就是发动机内部出了问题。我见过太多人,为了省那点小钱,去网上买百来块的机油。便宜是便宜了,但质量堪忧。劣质机油润滑效果差,清洁能力弱,时间一长,发动机内部就会产生大量油泥。你看看那两张对比图,一边是干净如新的发动机,一边是油泥遍布,像被泥浆糊过一样,这能一样吗?油泥多了,发动机运转阻力增大,燃烧效率下降,油耗自然蹭蹭往上涨。所以,我劝你一句,全合成机油虽然贵点,但对发动机的保护是实实在在的,这笔钱不能省。
还有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原地热车。多少人还在坚持“冬天不热车,发动机要坏”的老观念?醒醒吧!现在的车,电喷系统早就不是化油器时代了。冷启动后,怠速几十秒,等转速平稳了,就可以低速行驶了。长时间原地热车,不仅费油,还特别容易产生积碳。积碳就像发动机里的“结石”,越积越多,影响喷油、影响点火,最终导致油耗增加,动力下降。我开了12年车,现在都是原地怠速30秒,挂挡走人,冬天也就低速开个一两公里,让发动机慢慢热起来,既省油又保护车。听我一句劝,真的不要再原地怠速热车了,除非你生活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地带,那另当别论。
总结一下,我开了12年车才明白的道理:汽车省油的关键,就看这2点——选对车和会养车。选对车是基础,决定了你的油耗下限;会养车是关键,决定了你的油耗上限。这两点都做到了,才能真正学会不吃亏。那些所谓的省油小技巧,比如关空调、少开灯,省的那点油,跟这两点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那么问题来了,在油价高企的今天,你是更看重一辆车的“天生省油”,还是更相信自己的“后天养护”能力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