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标注212的越野车在爬坡时翻车导致A柱严重变形的视频冲上热搜,北汽集团的反应速度堪称教科书级别——10月5日事发当天就火速发布声明,核心内容只有一句话:涉事车企与我们毫无关系。这种急于撇清的姿态,让人不禁想起去年BJ80月销1台的尴尬纪录背后,那个深陷反腐风暴与产品空心化的北汽。究竟是公众真的分不清"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北汽集团",还是车企在安全危机前的本能逃避?
越野车A柱弯折事件始末
涉事车辆车身醒目标注着"212"标识,这个数字在中国越野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1965年问世的北汽212曾是国内首款量产越野车。而翻车视频中明显变形的A柱,恰恰是车辆翻滚时保护乘员生命的最后屏障。公众将涉事车型与北汽212产生关联并非全无依据:涉事车企"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前身正是北汽集团历史组成部分,现有产品线仍延续经典212设计语言。
北汽声明中强调的股权切割确实成立。根据工商信息,山东魏桥集团2020年就已全资控股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北汽集团确无产权关系。但声明中"越野安全第一"的标语与BJ40燃油版近期降价7万元引发的品控质疑形成微妙反差,这种既要借历史IP营销又要与安全问题切割的矛盾,暴露了传统车企在品牌传承与现实危机间的两难。
车企危机回应的"标准化模板"
梳理近年越野车安全事故,企业回应基本遵循三种套路。责任转嫁型如某品牌称"车主违规拆除防滚架",技术免责型常见"超过设计爬坡角度"等表述,北汽本次采用的则是典型的身份切割型。这三种模式本质都是风险转移,区别只在于甩锅对象选择车主、物理规律还是关联企业。
更值得玩味的是术语包装艺术。北汽声明强调涉事车辆是"2024年推出的车型",暗示其与经典212的技术代差;提及山东魏桥时特意标注"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引导公众将事故归因于新势力经验不足。这种话术设计明显经过法律团队精心打磨,却回避了核心问题:无论车企股权如何变更,212这个承载国民记忆的车型代号是否应该匹配相应的安全标准?
A柱强度背后的安全迷思
汽车工程师指出,现行越野车A柱强度测试主要模拟铺装路面翻滚场景,而本次事故中的陡坡侧翻工况远超国标要求。涉事车辆A柱变形未必代表不合格,但暴露了"硬派越野"宣传话术与实际性能的落差。当车企用"50万级性能"等话术营销时,很少明确告知消费者这些数据的边界条件。
北汽旗下北京越野近年质量问题频发,从BJ60充电冒烟到BJ30动力受限,论坛投诉居高不下。在2025年8月BJ40燃油版降价7万元自救的背景下,此次A柱事件触发了公众对"降价减配"的合理怀疑。数据显示,北京越野二手车一年贬值率普遍超过50%,这种市场反馈比任何声明都更能说明产品可靠性问题。
从危机公关到行业共治
有效的危机管理应包含三个层次:短期舆情应对、中期技术改进、长期标准完善。北汽本次回应仅完成最基础的品牌关联切割,既未推动行业反思越野车安全标准,也未承诺加强自身品控。相比之下,工信部正在制定的L2级辅助驾驶强制国标提供了范本——明确设计运行条件边界和驾驶员监控要求。
消费者需要的不只是责任认定,更是安全保障的实质性提升。建议建立越野车型专项碰撞测试标准,将陡坡翻滚等极端工况纳入评价体系。车企则应将危机公关预算的10%转为质量改进基金,毕竟再完美的声明也修复不了变形的A柱。
安全不应是公关战的牺牲品
当北汽强调"越野世家"历史时,不该忘记真正的传承是对安全的敬畏。1958年北京汽车制造厂成立时,中国汽车工业正是从军工品质起步。如今用股权关系切割安全讨论,无异于将金字招牌当成责任挡箭牌。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硬派越野市场渗透率已达41%,当竞品在混动赛道狂奔时,沉迷于公关话术游戏的企业终将被时代抛弃。安全从来不是营销话术,而是车轮上的生命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