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吧,咱们城市街头那点事儿,尤其关于电动车的,简直就是一部永远拍不到大结局的连续剧。
一阵风吹来,什么“百日攻坚”、“雷霆行动”,搞得跟要上战场似的,路面上瞬间清风徐来,外卖小哥过马路都得左右看三遍,规矩得让人想给他发朵小红花。
可你等着瞧,不出俩礼拜,那些“老司机”们又开始“各显神通”了。
逆行的、载着女朋友唱着歌的、风驰电掣闯红灯的,那叫一个自由奔放,仿佛前阵子的严查只是一场集体幻觉。
逼得咱们的交管叔叔们没办法,只能清清嗓子,又把那套“紧箍咒”给念起来。
你说这叫什么事?
整得跟玩“打地鼠”一样,这边刚按下去,那边又探出个脑袋来,循环往复,无穷匮也。
到底是执法部门在“放水养鱼”,还是咱们老百姓的记性,比鱼还短?
这锅,还真不能全甩给哪一方。
说白了,很多人心里的那根弦,是松紧可调的。
罚单拿到手那一刻,心疼得直抽抽,当下发誓洗心革面,再也不当“马路逆子”。
可这种“痛定思痛”的保质期,比隔夜的饭菜还短。
没过几天,看着别人从眼皮子底下“嗖”地一下逆行抄了近道,你心里那点小九九就又开始冒泡了。
侥幸心理嘛,就跟野地里的蒲公英似的,风一吹,就漫山遍野都是了。
谁都觉得自己是那个不会被逮到的“天选之子”。
可话又说回来,你把板子全打在骑车人身上,也挺冤枉。
你瞅瞅满大街跑的那些个五花八门的“老头乐”,还有那些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冒出来的改装车,它们就是行走在法规边缘的“BUG”。
这些车天生就是“黑户”,车主自己心里都明镜儿似的,反正都“法外狂徒”了,那还客气啥,怎么方便怎么来呗。
淘汰?
嘴皮子一碰当然轻松,一辆合规的新国标电动车多少钱?
对靠这玩意儿养家糊口的人来说,那可是一笔能压死骆驼的稻草。
在“活下去”和“可能不安全”之间,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这不是什么刁民心态,这是最朴素的生存哲学。
再替咱们的交警同志们说句公道话。
他们也不是三头六臂的哪吒,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在马路上盯着你骑没骑车、戴没戴头盔。
处理交通事故、疏导高峰期的车流、保障各种临时任务,哪个不比查电动车这事儿更十万火急?
所以你看,整治行动基本都是“一阵风”,集中兵力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然后就得鸣金收兵,回归常态。
这种管理模式,客观上就给了那些违规行为一个“春风吹又生”的机会。
那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就真只能在这“死循环”里,陪着玩“猫鼠游戏”?
我看未必。
想跳出这个圈,关键不在于研究哪个路口摄像头多,哪个时间段交警叔叔该下班了,而在于彻底把自己的“玩法”升级一下。
首先,就得把“遵守规矩”这事儿,从“演给别人看”变成“自己的事儿”。
戴头盔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是万一真摔了,脑袋瓜子还能囫囵个儿;走非机动车道,是不想跟那些汽车“铁霸王”玩碰碰车,毕竟人家有保险,咱有啥?
血肉之躯啊;等那几十秒红灯,也不是为了显自己多有素质,纯粹是因为不想为了抢那一分钟,把自己后半辈子都送到ICU里去。
这些事儿你想透了,有没有人查,你都一个样。
其次,手里要是有个“非标”的烫手山芋,趁早处理了。
别总抱着“能混一天是一天”的想法,政策的口子只会越收越紧。
这玩意儿就像你交了个没名没分的对象,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天就被人“扫地出门”,图啥呢?
赶紧换个“身家清白”的合规车,上了牌,从此你就是这条街上最理直气壮的仔。
最后呢,也别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多抬头看看“天”。
现在政策跟天气预报似的,说变就变。
多刷刷本地交管部门的公众号,或者没事儿路过车管所进去问问,没什么坏处。
别等到被拦下来,人家告诉你“这规定上个月就实施了”,你还一脸无辜,那可真就成了“冤大头”了。
归根结底,这场“严查风暴”的循环上演,其实是“短期强制管理”和“长期习惯养成”之间的一场漫长拉锯战。
与其在风声鹤唳的时候夹着尾巴做人,风头一过又故态复萌,不如主动给自己升个级,把合规变成肌肉记忆。
到那时,你还会在乎今天路口有没有人查车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