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中国的汽车出口直线上升,搞得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根据最新的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的累计出口量已经跑到了57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就光九月份的出口,就有76.3万辆,差不多是几年前一整年的出口总和了!
随着出口格局的不断变化,令人兴奋的是,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汽车出口“老大哥”——俄罗斯的依赖逐渐下降,现在俄罗斯排名已经挪到了第三。而墨西哥和阿联酋也急速崛起,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新焦点。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从被动追赶逐渐转向主动突破,这场以“远征”为象征的新一轮中国汽车“征服”之战已经揭开帷幕。
燃油车依旧是出口的主要力量,但新能源车的动势快得让人咂舌。前三个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已达232万辆,年比年涨了52%,光9月份就有30万辆电动车销往海外,涨幅高达66%。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特别喜欢中国的电动车,比利时更是以22.35万辆的销量成为新能源车的第一大买家。可要说中国车的竞争优势可不止在电动技术上。
大众ID.3在中国卖得是10万元人民币,而到了德国价格却是4万欧元,德国人都觉得“不太公平”!这里面的原因,得归功于中国产业链的成本优势:一模一样的车型,在国内要是不降价,可能会被市场卷得死死的,但一出国就变成了“性价比杀手”。
可以看到,出口地图的变化其实挺耐人寻味的,特别是在咱们从“在大海里撒了几把钉子”到“像是在大海上撒了几把钉子”的转变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变”,才更能感受到它的“变大”也。
随着2025年局势逐渐清晰,回头看看2022到2024年俄罗斯市场那“顶梁柱”的地位,到了2025年,墨西哥的出口量已经飙升到41.07万辆,紧接着阿联酋也不甘示弱,以36.78万辆的惊人数字跃居第二位,而俄罗斯的成绩则只剩下35.77万辆,位置也由前排变成了第三名。
不过,随着俄乌冲突长期拉锯,俄罗斯的汽车市场也逐渐缩小,民众的购买力大不如前,支撑不起一线品牌的销量。中国的汽车企业早早做好了准备,把目标瞄准了新兴市场,准备在那儿开采更多的商机。
随着全球疫情逐步得到遏制,各国对华进口也逐渐回升,阿联酋、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的进口量更是一路飙升50%以上,甚至阿尔及利亚的进口量也“逆势”上涨了275%。
中国汽车出口也开始显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这让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汽车行业动荡不断、局势越发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多元化的出口格局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中国车企的海外布局已从简单的贸易出口逐步转向深度本土化。早前,墨西哥曾把中国汽车的关税提高到50%,意在维护本土产业,但比亚迪、奇瑞等品牌都打算在当地建厂,直接避免关税的限制。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坦言:“全球化不能单单看规模,关键还是要持续发展。”奇瑞在海外已有420万用户,它的理念是“从‘你们’变成‘我们’”,在当地扎根,成为“自己人”。在这样的思路推动下,长城在泰国设厂,比亚迪也开工匈牙利,甚至宁德时代都跟着布局电池工厂,一点点把“中国造”变成了“全球造”。
虽然前路艰难险阻不少,但总算迈出了开辟新局的第一步。最近,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墨西哥也突然提高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这些都可以看作暗中较量,不免对中国的经贸局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不过中国的汽车公司靠着不断挖掘插电混动车的市场潜力,成功把它变成了当前新的增长引擎。出口方面也是快速攀升,同比猛增了208%,同时把汽车业务的版图进一步拓展到了中东、东南亚等一些比较友好的大市场。
不过,乘联会的秘书长崔东树说了,要让中国的外贸出口真的实现大步前进和飞跃式发展,得靠咱们的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出口迈上新台阶。
在中国汽车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从目前大约570万辆的年出口规模跃升到1000万辆的目标,已经不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这次以“远征”作为标志的销量猛增,其背后其实是一次从贸易的“从”到技术的“到”,再到品牌的“到”的全方位升级,走得更深更远。在俄罗斯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整体环境下,中国汽车不再只是“唯一的选择”,而是凭借实力脱颖而出,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还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不可忽视的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