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7系的老板们,最近为什么总往40万的展厅跑?享界S9上市三周的真实情况

开7系的老板们,最近为什么总往40万的展厅跑?享界S9上市三周的真实情况

上个月在四环边上的华为门店,撞见了个穿着得体的中年人,围着一台40多万的车转了三圈。销售说这人开着7系来的,本来是陪朋友看手机,结果在展厅待了快两小时。走的时候留了张名片,说“考虑考虑”。

这场景要搁以前,多少有点魔幻。但最近三周,类似的情况据说不算少见。

风阻0.193背后,能省多少电?

这两年聊车,话题变了。以前盯着马力扭矩看,现在开口就是风阻系数。享界S9这个0.193的数据,在量产轿车里确实排得上号,比特斯拉Model S那个0.208还低一截。

数字听着可能没感觉,但工程师朋友给我算过——风阻每降0.01,高速续航大概能多个七八公里。这背后的活儿不少,封闭格栅、隐藏把手都是基础,关键在车身曲线和底盘平整度怎么处理。听说光风洞测试就反复做了80多轮,每轮都得调整细节。

对用车的人来说,这些技术细节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跑长途时,同样的电池包确实能多撑一段距离。

底盘这门手艺,硬件之外还有什么

开过豪华车的都清楚,底盘是最难搞的部分。硬件能堆上去,但路感和韧性,考验的是厂家的积累。

享界S9用的途灵智能底盘,靠17个传感器实时调整悬架阻尼,每秒能处理上千次数据。理论听着挺美,实际怎么样?我自己试了下,过减速带的处理确实柔和,高速并线时车身姿态也还算稳。只是跟那些开了几十年的德系比,风格上还是有差别——一个是传统机械调校的厚重感,一个是算法实现的灵活性。

哪种更好?这事儿没标准答案,关键看你更看重什么。

鸿蒙座舱4.0,不只是屏幕多

车机系统以前被吐槽最多的就是卡顿。现在情况确实改善不少,尤其是那些深度参与研发的品牌,把手机生态直接搬进了车里。

不过真正有意思的,可能不是表面那些功能。有次坐朋友的车,系统识别到他揉眼睛,主动提示要不要调高空调,甚至建议找地方休息。这种细节体验,某种程度上比多装几块屏更实用。当然前提是,你得接受这套系统对驾驶状态的“关注”——有人觉得贴心,有人可能觉得被盯着。

12.3英寸仪表配15.6英寸中控,再加上AR-HUD和后排19.2英寸屏,硬件该有的都有了。但真正的差异或许在软件,在于系统能不能理解你的意图,而不只是执行指令。

智驾系统,关键看实际能用的场景

辅助驾驶现在几乎成了标配,但好用不好用,差距可太大了。有些车只能在特定城市开启,有些号称“全国都能用”。

开7系的老板们,最近为什么总往40万的展厅跑?享界S9上市三周的真实情况-有驾

ADS 3.0这套系统的特点是不依赖高精地图,靠192线激光雷达和11个摄像头构建感知。我那个经常跑西南山区的朋友说,在那些没标线的乡道上,这系统确实还能稳定工作。这种场景下的表现,可能比城市导航辅助更能体现技术实力。

当然,这类系统最终能不能让人信任,还得看接管频率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安全这事儿,容不得半点含糊。数据显示接管率低于0.3次每百公里,这个频率在目前的辅助驾驶系统里算是不错的水平。

800V平台,充电焦虑正在缓解

高压平台这两年炒得很热,但用户真正在意的就两点:充电快不快,高速掉不掉电。

享界S9的5C快充电池,配合360kW充电桩,从10%到80%大概15分钟。这速度基本能接受,起码比以前等半小时强多了。更关键的是高速续航达成率——同样标称续航,有些车跑高速能达成85%,有些可能只有70%。这十几公里的差距,长途出行时体验完全不同。

DriveONE电驱系统峰值功率340kW,效率92.5%,这些数字背后对应的是更少的能量损耗。还支持3.3kW的对外放电,露营时能同时带动烤炉和投影仪,算是个实用的附加价值。

静音水平,豪华感的基础门槛

真正的豪华车,往往“听”起来就不一样。

享界S9在NVH上的投入据说超过2亿,双层夹胶玻璃5.1mm厚,全车42处空腔填充,地毯用的12mm吸音棉。实测120公里时速下车内噪音61分贝,这个水平已经不输那些传统豪华品牌。

但静音不等于高级感。底盘传来的振动质感、关门声的厚重感,这些细节才能看出厂家的功底。柏林之声的主动降噪算法,通过扬声器发出反向声波抵消低频噪音,这种处理方式倒是挺有意思。

后排体验,商务场景的真功夫

对需要后排办公的用户来说,空间和座椅可能比动力参数更重要。5160mm的车长,3050mm的轴距,后排腿部空间做到980mm,这个数据已经算宽敞。

零重力座椅支持12向调节,腿托能延伸,按摩有8点12种模式。但关键不在功能多少,而在骨架结构和填充物的搭配。航空级铝合金骨架,减重30%同时提升支撑性,这种思路值得关注。实测连续坐两小时,腰部压力比同级车型低15%左右。

中央扶手的7英寸触控屏能控制空调、座椅、娱乐系统,选装的27英寸投影幕布配上独立空调,后排确实能做到“移动会客厅”的感觉。

安全配置,从电池到车身的防护

玄武车身用的高强钢和铝合金占比80.6%,A柱B柱都是2000MPa热成型钢。电池包用的多层蜂窝铝结构,加上防火毯和定向泄压阀,通过了针刺、挤压、海水浸泡这些极端测试。

BMS电池管理系统能提前15分钟预警热失控并启动冷却,这个时间窗口对应急处理来说够用了。零下30度环境下电池容量保持率85%,这个数据对北方用户来说挺重要。

全车标配9个气囊,AEB支持120公里时速刹停,安全配置该有的基本都有了。

开7系的老板们,最近为什么总往40万的展厅跑?享界S9上市三周的真实情况-有驾

设计语言,东方美学的现代表达

鲲鹏展翼的前脸,262颗LED组成的贯穿式灯带,支持迎宾动画。车身侧面没有传统腰线,靠光影曲面营造流动感。尾部的星河贯穿尾灯,点亮后有渐变光效。

内饰以“天圆地方”为理念,中控台悬浮设计,木纹饰板用的非遗大漆工艺,触感确实温润。寰宇红、星辉银这些专属色,漆面用了纳米陶瓷清漆,抗刮性提升50%。

这种把东方哲学和现代科技结合的设计,既区别于德系的保守,又避免了新势力的浮夸,风格倒是挺明确。

生态协同,手机思维做汽车

享界S9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华为全场景生态的一部分。手机能无感解锁车辆、远程控制,手表能监测疲劳驾驶,平板可以无缝流转导航。

更实际的可能是售后服务。全国一万多家华为门店,三千家升级成了鸿蒙智行用户中心,提供手机加车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渠道下沉,对用户来说确实方便。

数据显示首月大定用户里,76%是华为手机用户,这个比例印证了生态粘性的价值。

定价策略,40万怎么对标70万

享界S9起售价39.98万,顶配44.98万,直接切入7系、S级的价格区间。成本优势来自全栈自研——电驱、智驾、座舱、底盘四大系统都是自研的,避免了零部件供应商的溢价。北汽蓝谷的柔性生产线,跟极狐共线生产,摊薄了制造成本。

但用料没缩水。NAPPA真皮座椅、柏林之声音响、空气悬架都是标配。这种“硬件堆满加软件增值”的策略,让感知价值远超售价。上市首周订单破8000台,市场反应还算不错。

实测反馈,用户怎么说

首批媒体和车主的实测数据陆续出来了。CLTC续航达成率82.3%,同级平均在75%左右。有媒体评价底盘质感超越50万级德系,车主反馈智驾系统在雨雾天气仍然稳定可用。

华为的售后响应速度平均两小时回电,OTA更新频率每月一次,这个节奏确实比传统车企快。用户满意度在预调研里达到92%,这个数据如果能持续,口碑传播会是个优势。

说回开头那个展厅的场景。那人最后有没有下单我不知道,但市场格局确实在发生变化。40万价位的产品,配置和体验已经能对标更高价位的车型,这在几年前不太可能。

值不值还得看每个人的需求。有人在意品牌调性,有人更看重实际配置,没有标准答案。但起码现在,选择的空间更大了,这事儿本身挺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