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作为零跑汽车创始人,其“希望人人能开上好车”的理念贯穿于品牌发展始终,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智能电动车的普及化。
朱江明出身技术背景(大华股份联合创始人),创业初期即确立“全域自研自造”路线,实现占整车成本70%的核心部件(电池、电驱、智驾系统等)自主掌控。2025年,零跑通过LEAP 3.5架构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下放至12万元级车型(如B01),并宣布“NAP功能免费开放”,大幅降低智能驾驶体验门槛。
朱江明多次强调“打掉虚高品牌溢价”,零跑车型定价均贴近成本线。例如C11增程版(14.98万起):同级最长纯电续航(285km),综合续航1024km;
B01纯电版(8.98万起):搭载高通8650芯片+激光雷达,性能对标Model 3,价格仅为后者1/3。
零跑早期车型(如S01、C11)销量曾遇冷,但通过持续迭代实现“慢热逆袭”C11从2021年月销3388辆升至2025年月均1.5万辆;
-2025上半年净利润0.3亿元,成为继理想后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朱江明提出“年销百万辆是生存门槛”,2025年目标销量50万-60万辆(2024年为29万辆)。其成本控制依赖自研部件降低外购依赖,如CTC电池技术削减电池包空间冗余;
厂房以租赁为主,生产布局高度集中。
2023年与Stellantis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获115亿投资),依托其渠道快速渗透欧洲。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超2万辆(德国为主力市场),计划2026年在西班牙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
零跑将四叶草电子电气架构授权给一汽等车企,通过技术输出获取收入。2025年碳积分交易与专利授权贡献了净利润的15%。
朱江明提出“四个系列覆盖8-25万元市场”,目标每个系列月销不低于5万辆,形成规模化产品矩阵。
---
零跑智驾团队规模较小(2024年仅300人),城区NOA功能计划2025年底落地,较头部车企滞后1-2年。尽管毛利转正,但单车净利润仅约600元(2025年数据),需进一步扩大销量摊薄研发成本。
朱江明以“做汽车界的优衣库”定义零跑,其愿景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重构汽车消费逻辑——通过全域自研瓦解技术垄断,让智能电动车的体验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正如他对C11的期待:“30年后若零跑还在,C11也会在,像丰田卡罗拉一样成为常青树。” 这条路径虽无捷径,却可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真正走向大众的最坚实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