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汽车行业的节奏真快,尤其是新能源这块。你看,广汽埃安在2021年还能轻松冲到12万多的销量。那会儿,确实挺牛,和同级别国产品牌比还挺有竞争力。到了2022年,销量翻了一番,27万多,简直像坐火箭一样,市场接受度还算挺高的。2023年,更是冲到48万辆,几乎是三年前的四倍——当时我还在一小电话会里听销售经理兴奋地说:这车太火了,订单排队,交付都在赶赶赶。这个高点也埋下了伏笔。
我自己试过几次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这两款车价格区间和埃安类似,配置也相差不大。我发现,石家庄某试驾场上,海鸥的乘坐感确实更稳,底盘调教更有质感。而埃安的车,感觉更偏运动一些,开起来也挺灵活,但隔音方面还差点意思,尤其是高速时,风噪明显。你问我换个名字能多卖?这事我倒真拼不过那些营销大佬。品牌认知一变,消费者心里那个印象就变了。
到了2024年,销量突然下滑到37.5万辆。怎么算?平均每月差不多3万多点,比起2023年火焰式增长,这下算是归零了。尤其是2025年前十个月,只卖了20多万,平均每月2万多点,怎么说呢,就是还算稳定,但远远低于之前那个顶峰。这个变化,真得让行业里不少人皱眉。
买车的顾客,首先在意的就是性价比。埃安早期因为价格合理、性能不错,大家挺喜欢的。可随着车型日益丰富,比如最新出炉的埃安UT Super,我就琢磨难题:这款车是不是能大卖?它定价10-12万,支持换电,充电速度啥的都挺吸引。你觉得,换个名字,换点标识,销量还能提升几成?我自己的猜测是不确定的——可能会有效果,但效果有多大,我还真没太细想。
你知道,目前在售的埃安UT,起价也就6.68万,最高配价格接近10万,续航420公里,实打实的性价比优点还是挺明显的。与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比,表现差不多,但唯一占优势的,是它的品牌认知还算稳一些。面对比亚迪、极狐这些老牌竞争对手,埃安还是需要亮出杀手锏。
关键是:借助京东这个巨头平台,埃安的售后、服务、用户体验都比以前好了不少。打个比方:之前,换电站不够布局完善,用户体验差点意思。京东的平台+埃安的新能源车,结合带来的供应链和服务优化,让消费者的认可度有所提升。京东推出第一款车,大家都在关会不会爆火?我猜呢,挺有可能的。
我还特意翻了下笔记,留意到去年统计说,换电模式能帮用户省掉不少时间,比加油还快——只需99秒!这是个极具吸引力的点,特别对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实在太友好了。不过我也在想,长远看,如果换电站没大面积铺开,这个秒换就泡汤了。别看我平时仓促发言,心里也在琢磨:换电这个事,看起来很香,但要普及,还是需要时间。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头想想:埃安新款车上市后,销量会不会像2023年那般爆发?我估算,新车如果在设计上能更贴合年轻人的偏好,或者用点套路——比如多点个性化颜色、简单悦目的内饰,或许还能拉回一些粉丝。另一方面,配置方面,能不能做得比比亚迪海鸥还要吸引?这个我还真没想到,可能得观察一段时间才知道。
讲真,始终觉得这行业里,像蓝天白云一样的机会也在了解。有次我和修理工聊天,他说:埃安的车,换个电池还能继续跑,真方便。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其实归根结底,用户最在意的,不就是用的顺手,省心省钱?技术再先进,没有实实在在的用处,也难以让人心甘情愿花钱。
我还琢磨:假如埃安能借平台、借渠道做点文章,推出个‘名叫不同’的车型,这个效果究竟会是怎样?——同一车,换个包装一样能多卖几成。你觉得呢?或许,未来短期内,还是靠打广告牌吸引眼球,但真正留住人的,还是那份用车的感受。
于是,我困惑了。未来几年里,埃安还能不能坚持性价比第一路线?他们的创新是否还能稳住市场?虽然我自知,行业里风云变幻,但几项数据告诉我:用户买车,最看中的还是某个细节——比如换电快、售后好、续航稳定。这些,关系到人家的真实日常。
这事还没给出答案,但我相信——不变的,总是变化中的那一层人心。也许,今天这台新车能火一阵,但明天的市场,谁知道会变成啥样呢?你觉得,除了这些表面现象,还有哪些细节能悄悄名正言顺地左右市场?我也在思索,我们是不是都太看重硬件,忽略了用户体验的重要。
这期就说到这,小细节就像买车时那一瞬的心情,没啥特别道理,但总能留在记忆里。下次,也许会聊聊那些隐藏的门道和看似琐碎,却很关键的事情。毕竟,行业再大,也都是由无数微小事组成的。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