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高速堵车,我这电车主硬是憋了3个小时,连大气都不敢出,车里续航死盯不敢眨眼油车却悠哉吹空调令人心酸

十一长假刚过,微信里群聊蹦出一条:某位老哥高速堵车,电车憋了三小时,续航一点波动没有,连口气都不敢出。换成我,刚听这事儿心里嘀咕:这也不至于吧?毕竟比亚迪汉那个电池不香吗,体感300+纯电续航,200公里高速路,空调音乐开开影响有多大?但事实让我认识到了个硬伤。

周五下午,刚提车的朋友李刚(真名,咱就叫他李刚)说他从南京去老家安徽,有200公里高速。这车是纯电的,比亚迪汉,厂宣续航够朋友。但高速上大堵车,李刚语重心长地说:兄弟,堵了整三小时,车里电量表就跟针扎似的盯着,哪敢瞟一眼音响音量。那语气,我能感受到他的焦虑,那不是新手,是一个玩车玩得挺溜的研发背景大哥哥。

十一长假高速堵车,我这电车主硬是憋了3个小时,连大气都不敢出,车里续航死盯不敢眨眼油车却悠哉吹空调令人心酸-有驾

我接着问他,这时间里车耗电到底怎么样?他说:估摸着是0.2度一小时都不到吧,但就是心理扎了。旁边油车一堆人爽爽地吹空调放电影,连手机都没掏出来瞅一下,挺日。 这时候我猛然意识到,纯电车用户的心理耗电远比实际耗电更凶猛。用户的心态,难管理。

说实话,我前面一直觉得大家太多神经了。堵三小时,耗电10几公里没啥大不了的,车里温度、舒适度还可控。但李刚说,他不敢开窗,不敢开空调,生怕迅速扣电太快,最后别被困死路上。那电池剩余百分比成了铁律,每下降一点,心跳如雷。

在这背后,是供应链本质和研发环节的现实矛盾。我想用一个生活比喻:你拿一桶油和一根充满电的蓄电池出门。油桶加多少油,随时补给,答案在路边就解决。电池呢,你出去没充电桩,就像烧着一盘没油的煤气灶,得时刻瞅着火苗别灭。理论上电续航大了,依旧掩盖不了补能速度与途径的不确定性。李刚车上的电池没虚,这不是技术问题,是真实路径根本没铺平。

十一长假高速堵车,我这电车主硬是憋了3个小时,连大气都不敢出,车里续航死盯不敢眨眼油车却悠哉吹空调令人心酸-有驾

我提到新能源扩容时,他反驳说:我知道,充电桩多了,快充快了,可高速妖魔化的堵车环境,充电桩能跟得上吗?我宁可多花点油钱更踏实,纯电短途爽,长途折磨人。

换个角度说吧,我刚好掏出记事本翻了下,前两年我见到的同价位油车自驾,油耗在7-8升百公里,算下来每小时堵车实成本在5元左右(粗略估),吹空调、放电影,油还挺香的。电车那边,想想充电费用,15度电70公里,区区堵车成了心病。难怪李刚那会儿说这比专注力游戏还累。

说实话,有段时间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老油条思维在作祟。毕竟有人说科技进步加速度,不久后电车续航和充电桩布局就会神器,我是买电车的潜在拥趸。但最近几年这些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我有点自我更正:不能只看工厂包装和数据,都得接地气地感受。

十一长假高速堵车,我这电车主硬是憋了3个小时,连大气都不敢出,车里续航死盯不敢眨眼油车却悠哉吹空调令人心酸-有驾

还有一点,小跑题下,李刚说他车里唯一一件慰藉是座椅加热功能,堵车里冻个冷汗都能调节缓解。这种配置细节很少被提起,但是真心影响用户体验,特别是电车长时间静止消耗电时感觉更明显。毕竟高速堵车也是劳动强度诶。

你们有没有发现,普通燃油车司机对堵车的心态更放松,是不是因为成本感知的不同?我自己也开过电车高速堵,只要流速不掉死,续航还算舒服的。对比邻车油车主随时能加油这个底气,电车车主心理负担真不是故意作大。

十一长假高速堵车,我这电车主硬是憋了3个小时,连大气都不敢出,车里续航死盯不敢眨眼油车却悠哉吹空调令人心酸-有驾

没想到,最后突发的想法是:会不会随着市场成熟,续航焦虑其实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的放大镜,更是大家跟高新技术之间的不信任和过渡期痕迹?纯属没细想过的猜测。

也对,最后留点疑问给大家:你们觉得电车和油车在真正堵车环境下,哪种体验更值得用户掏钱?不仅仅是里程和耗电的问题,还有心情和风险管理。网友们,来聊聊吧。

(话说,李刚那天还说,等他换了增程车M7,估计再也不用玩这续航心跳游戏了。真替他开心。)

十一长假高速堵车,我这电车主硬是憋了3个小时,连大气都不敢出,车里续航死盯不敢眨眼油车却悠哉吹空调令人心酸-有驾

上一篇,把续航焦虑说大了,长途堵车其实没那么夸张,但心态管理比续航本身还难,大家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