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热效率逆袭:省油还能暴走,动力不再妥协!

被误解的动力之争:发动机热效率高,真的就等于动力差劲吗?

每当身边聊到选车,总能听到一句话:“热效率高的发动机,动力就不咋样。”许多人将它视作选购宝典,认为省油和澎湃的性能不可兼得。可这种流行已久的“定律”,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或许真该被重新审视了。理解发动机的真正内涵,准备用一场行业真实的“逆转”给大家补补课。

发动机热效率其实并不简单。它指的是把燃油化学能最大限度转化为机械能的能力,换句更直白的话:烧了100升汽油,到底有多少是推动车轮、多少成了尾气和热量跑了?目前市面上的汽油发动机,热效率通常在30%上下,百万超跑用的发动机也不过35%。但随着新技术步步升级,部分量产车的发动机热效率已经能打到40%以上,这还是未牵涉电驱动时的单机表现。比如业内一度炙手可热的荣威DMH,发动机热效率标称就有46.3%。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不少人之所以会觉得高热效率等于动力掉队,主要缘于早年市场对节能的极端追求。很多车厂通过提高压缩比,把油耗压到极致。但压缩比太高容易引发爆震,发动机调校风格也会收敛许多,并非以“秒杀推背感”为目标。想象一下,一台发动机为了经济性,燃烧极其充分,所有能量都精细分配,低转爆发力当然显得弱一点。这种“省油但肉”被部分老车主奉为真理。可是,近十年的行业变化,早已悄悄改写了这个等式。

以涡轮增压技术为例,近年来已成为家用车的标配。从数据说话,国内主流合资品牌的2.0升涡轮增压发动机,普遍能做到38%到41%的热效率,动力输出大都在200马力上下。像早些年的本田地球梦系列或丰田的动态力发动机,同样通过缸内直喷技术提高燃烧效率,再配合精准点火时序,不牺牲动力下把油耗控制得非常漂亮。绕不过去的是,技术进步像是一把钥匙,让他们成功摆脱了动力与热效率的矛盾:既能廉价行驶,也能随时撒欢,它不再是“只能选其一”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动力感受并非发动机单打独斗能决定。真正影响驾驶激情的,还有变速箱的“神助攻”。哪怕发动机账面数据再出色,如果配上一台迟钝的变速箱,司机只会觉得“真是好钢用在了刀背上”。反之,优质的双离合变速箱或高响应的CVT自动变速箱,能够识别驾驶者意图,将原本小马拉大车的“绵羊动力”,变成小钢炮级的爽快出击。举个鲜活的例子,吉利与沃尔沃联合研发的Drive-E动力总成,整套系统经过精密调校,即使发动机本身偏向燃油经济性,变速箱的聪明逻辑却能实现“油耗低、动力强”的体验,直接在路试中交出漂亮答卷。

谈技术升级,绝不能漏掉气门控制革命。过去汽车发动机普遍采用固定气门正时和固定进气道。现在,主流厂商广泛采用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VT),通过电子或液压控制让气门提前或延后开闭,再结合气门升程可变系统,实现不同转速、不同工况下都能发挥最佳效率和动力。比如丰田的VVT-i技术多年蝉联可靠性榜首,既能在城市拥堵场景中用最少油创出较强动力,也可以在高速路段迅速爆发出全部马力。而本田的VTEC技术在赛道和公路之间自如切换,让引擎不仅省油,还能发出醉人的高亢声线。

如果说热效率改良还带点“传统产业升级”的味道,混合动力就是彻底颠覆。以电机和发动机协同工作,可以把热效率进一步推高:发动机始终维持在它最省油、最强劲的区间工作,其他时候就由电机补充扭矩,让动力输出随叫随到又丝滑无痕。以最新一代的丰田智能混合系统为例,百公里油耗仅需4升左右,整车最大功率却逼近190马力。另一边,国内自主品牌也不遑多让,像比亚迪DM-i系统,发动机热效率能到43%且电驱动扭矩即刻响应,零百加速成绩媲美涡轮小钢炮。这种智能混动的出现,被誉为是热效率与动力“鱼和熊掌”的终极结合。

发动机热效率逆袭:省油还能暴走,动力不再妥协!-有驾

值得玩味的是,部分技术“偏食”特性,让极端数据的发动机看起来有点“高冷”。工程师告诉记者,追求极致热效率时,有些发动机会在特殊工况下显得不够暴力。例如采用阿特金森循环的发动机,压缩过程延长能大幅提高热效率,但牺牲了部分最大输出功率。在丰田普锐斯系列中,这种设计让其市区油耗惊人,却不适合激烈驾驶。但这样的权衡,更多是围绕新能源时代或者特殊市场设定,市场主流家用车不会采用同样的权重。如果你喜欢安静舒适的通行与极低油耗,并不在乎“地板油”时的推背感,的确可以选择热效率极高但动力适中的设计。可如果你的心里始终住着一颗赛车迷,那如今高热效率的不少发动机同样能满足你的速度激情。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新发布的百款家用轿车,超过七成搭载了热效率超过39%的发动机。动力参数中,绝大多数车型最大马力均在150-200之间,峰值扭矩也实现了与过去2.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相当甚至更优的表现。在油价攀升的今天,用户可以在“加一次油用半个月”与“出门就超车”的驾驶乐趣间自由切换,这才是真正的“技术红利”。

发动机热效率逆袭:省油还能暴走,动力不再妥协!-有驾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汽车行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在用技术让消费者不再尴尬于两难选择。也许只能说,今天的发动机技术已经打破了老旧的观念。无论你关注公交车的耐用性,还是梦想跑车的冲刺力,评判热效率与动力是否冲突,早已不是单一答案。从设计角度到实际驾驶感受,在混动、电机、最新发动机、变速箱这些系统一体化下,“一高一差”的刻板印象已成过去。

发动机热效率逆袭:省油还能暴走,动力不再妥协!-有驾

最后,与其被网络上似是而非的信息左右,不如亲自去试驾多几款车,对比参数和体验,问问自己的驾驶习惯与生活场景到底需要哪种“劲”。热效率高的发动机不等于动力差劲,选择权早已经回到了你的手上。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