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试点单城单店 渠道整合求生 盈利预期大幅下调
一家店。就能买全南北丰田的所有车型。这听起来像是对消费者便利的巨大提升。还是丰田在中国市场战略收缩的无奈信号?
近期 丰田中国正在试点一项销售渠道调整措施。即所谓的 “单城单店” 。在部分城市。仅保留一家丰田合资品牌4S店。这家店被授权同时销售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的全系车型。丰田官方低调回应。称这只是从服务、效率、环保等角度考虑的一种“尝试”。目前仅在约10个城市开展。
📉 销量连续下滑 经销商退网严重
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丰田在华新车销量曾连续三年下滑。直到2025年上半年。销量才开始止跌回升。 背后是合资品牌经销商网络的持续萎缩。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合资品牌4S店总量为7744家。同比减少13.5%。 “现在合资品牌主机厂的首要任务已经不是销量了。而是保住销售渠道。”
部分城市仅存一家丰田4S店。甚至有的已经退网。导致车主面临售后服务无门的困境。丰田此次试点。一方面旨在解决这些“服务空白”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在渠道萎缩的背景下。让销售和服务能覆盖到更多车主。
🔄 兄弟阋墙:内部竞争的巨大消耗
一汽丰田与广汽丰田在部分车型上存在高度重合。 紧凑级车领域的卡罗拉与雷凌。中型SUV领域的荣放与威兰达。MPV领域的普瑞维亚与塞那……在尺寸和价格定位上都高度相似。 终端优惠幅度普遍在3至5万元。 这意味着在传统双网并行模式下。一汽丰田与广汽丰田陷入了“捉对厮杀”的困局。 经销商为争夺有限客户资源。频繁压价。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单城单店”模式希望让两家合资公司从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经销商不再需要在两个品牌间做选择。而是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全面的产品组合。 避免内部竞争。
💸 盈利预警:关税与成本的压力
今年8月。丰田曾大幅下调盈利预期。 受美国关税政策及日元升值等因素影响。丰田预计2025财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净利润同比将大幅下降约44%。至2.66万亿日元。 其中。仅美国关税政策就预计让丰田本财年营业利润减少1.4万亿日元。
在全球市场面临巨大利润压力的同时。丰田在中国市场也需应对新能源转型的挑战。消费者普遍不再将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视为加分项。而是将其视作购车基本门槛。 而丰田等合资品牌。恰巧在这一环节存在明显短板。 一位丰田销售人员坦言:“合资品牌对科技感的要求不高。没有他们(新势力车企)配置高。”
🔮 单城单店:是解药还是止痛针?
对于消费者而言。单一门店看似便利。在一家店就能对比所有丰田车型。 但缺乏竞争的环境下。价格透明度、服务质量能否保障?过去不同4S店之间的比价竞争将不复存在。消费者议价空间可能被压缩。
对经销商而言。挑战更为直接。销售团队需同时掌握两个品牌众多车型的产品知识。培训成本和难度增加。 库存压力也随之上升。需要备齐两个品牌的热门车型。资金占用显著提高。
业内人士分析。渠道优化可以暂时提振利润。但无法解决产品力不足的根本问题。 如果丰田不能尽快拿出有竞争力的电动车产品。即使将所有4S店合并为一。也难以挽回在中国市场的颓势。
🧭 巨头转身:中国市场战略的再思考
丰田的渠道整合。本质是跨国车企在华利益格局的一次剧烈地震。 这背后是丰田对中国市场战略的重新思考。从过去两家合资公司“你死我活”的竞争格局。转向由丰田中国统筹平衡的全新发展路径。
近期进行渠道调整的合资车企并非丰田一家。 福特中国也宣布。将在上海设立福特汽车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福特品牌乘用车和皮卡车型在中国市场的营销、销售和服务业务。 豪华品牌如保时捷和奔驰也已启动经销商网络动态调整。 这些动向表明。外资品牌在华普遍面临渠道效率挑战。
💎 总结:变革才刚刚开始
丰田的“单城单店”试点。是中国汽车市场格局重塑的一个缩影。 传统燃油车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中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渠道战略和商业模式。
然而。真正的出路不在于渠道整合。而在于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丰田需要加快本土化研发。推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智能电动车型。 否则。仅靠销售渠道的调整。难以扭转其在华市场份额被自主品牌侵蚀的趋势。
时间不等人。市场更不等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