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退租增多,平台抽成高,收入压力大

最近一阵子,一提到网约车司机退租这事儿,网上坐不住的可不止一两个。杭州的张琦,深圳的胡林,这些名字看着普通,其实都是咱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以前大家总觉得,实在混不下去了,跑个网约车,还能养老糊口。可没想到,这买卖干着干着,竟然越来越“熬人”了。

我们不妨先想想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把司机们逼到了不续租的地步?你说是运气不好?说是市场竞争激烈?其实这些都只是表面,真正的麻烦,藏在那一连串的数字背后。

先来看看钱,钱这个东西,看着简单,背后其实麻烦大了。张琦那事儿,挺有代表性。他租辆车,每天一睁眼,就得想着怎么让平台分一块,店家分一块,自己最后还能不能捡个渣。平台抽成28%、29%,这听着好像就多扣了一根油条钱,可你实际算算,一单如果20块钱,平台就干掉了将近六块!还没算罚款、充电、保养车子这些往外流的小窟窿。你有时候运气背点,非高峰期订单不多,几个小时干下来,纯手艺钱连“麻辣烫”都吃不起。

再说,动不动按绩效,什么“高峰冲单”,什么“接单率不足要警告”,都给你列得明明白白,搞得司机没个喘息的机会。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司机,明知辛苦,却发现根本留不下什么钱。这才是真正让人心寒的地方。

那么,另外一个值得琢磨的是,除了钱,司机们背上的压力,是不是也变重了?试问一下,谁愿意干一天八小时还要天天被“差评”跟着,要不就是某位大哥突然心情不好,吐你几句,各种“无理取闹”让你下不来台。再加上交通事故的阴影,还有平台隔三差五打电话催你接更多订单,你说人能不毛躁?要是你是司机,你还能笑得出来?

深圳的胡林,干脆说“再也不入网约车行当了”。其实这话听着像赌气,背后是啥?是再累也无望,是再憋屈也改变不了规则。干了几个月,最后除了落下一身病,也没看到日子有啥起色。

再说,所谓的网约车自由,其实就是个“画饼”。平台画了个大饼,吸引人入场了,可门槛低的背面,就是竞争激烈到发狂。哪天政策再一调,合规的车变多了,平台补贴说停就停,司机反倒成了最先“出局”的那拨人。你跑了一年两年,租车的钱早就被平台赚回来,结果自己还得“找下家”。

那你说,这行业怎么了呢?它表面繁荣,实际上靠着司机们的血汗苦撑。平台倒好,坐在后面算法一调,扣点高低全靠一念之间。司机不敢不干,也不敢多说。说白了,平台和司机之间,立场根本不平等。你打电话,明面上说“关怀”,实际上无非催你干活。有些司机,没人撑腰,真出点小意外,平台第一时间躲得远远的。司机要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稍微不小心,差评就来了,奖金全飞。

细想一下,这事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城市里每一项新兴行业,到了瓶颈期之后,不都是这个样子么?一开始疯狂烧补贴,拉人头,等到收网了,又一刀刀割肉。你觉得握着方向盘就是“灵活就业”,其实灵活不过是个噱头罢了。一有风吹草动,司机就成了最先抛弃的一批。

咱们得想想,光让司机苦打苦熬,这个市场长久吗?假如有一天,没司机干了,平台光靠算法能补上缺口吗?真要那一天,恐怕又得“高薪聘请”司机回来了。归根到底,网约车这事,平台、司机、市场和用户,这个链条要谁都舍不得谁,但一旦有人撑不下去,这买卖就出问题了。

说到底,司机折腾半天,不仅为了糊口,也是想着日子越来越好。可现在连基本的稳定感都没了。压力越大,谁还愿意真心待在这个行当?如果干啥都让人觉得“无处诉苦”,最后只能指望自己熬下去,这事儿就没法良性循环了。

咱们站在平台的角度想,他们当然也想利润最大化,可是短期的利润和长远的口碑,到底哪个更值钱?你让司机感受到尊重和保障了,他才能长久愿意留在岗位上。不然一年半载,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过几年平台还剩啥?那点冷冰冰的数据吗?

网约车司机退租增多,平台抽成高,收入压力大-有驾

再说用户,大家都想花更少钱打车,谁不喜欢便宜呢?可你天天用最低价“薅”师傅,平台自然压司机成本,最终啥价格都成了“内卷”。司机们个个都盯着一天跑多少单,最后谁都不敢和客人多说一句话,服务变差,这不是和你自己过不去吗?社会要良性循环,平台和司机,包括用户,本来就该共同成长,而不是靠一方去“牺牲”。

网约车司机退租增多,平台抽成高,收入压力大-有驾
网约车司机退租增多,平台抽成高,收入压力大-有驾

有时候我在想,那些选择退租的司机,是否是看透了什么?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继续折腾下去,车是别人的,路是大家的,时间却永远是自己的。你只有亲身体会过,才能明白,真正让人放弃一条路的往往不是金钱本身,而是对未来失去希望。

平台改革,肯定不是一句话能解决。可如果每个链条上的人都被压得没了盼头,这个行业就没法长远。我要是有个建议,只能说,该给司机们多些保障、少点“压榨”;平台也别老想着“唯利润论”,好好整点“人情味”。城市需要网约车,需要方便出行这些人;可同样也该关照这些奔波在城市里的司机哥们。

这年头,什么工作不辛苦?可辛苦到一点温度没有,机械地活着,谁都不想再继续下去。你说司机不干了,平台有后招,那打车的咱们呢,还能指望啥?最后,我想,每一个选择不再续租的师傅,都不是输家。只不过,是行业规则下又一个看透“规则”的明白人而已。

想想,下一步是该谁反思了?平台,还是我们这些用户,或者干脆,是整个社会对体面劳动的重新认识?谁又愿意继续被算法牵着鼻子转呢?等哪天,大家终于明白:真正温暖的不是平台公告,而是每个劳动者的笑脸。那时候,说不定一切都能更好点。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