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携手比亚迪,共创智慧出行新未来,手机与汽车深度互联引发行业热议

10月21日,荣耀和比亚迪携手开启一场关于未来出行的变革之旅。试想一下,未来某天,当你拿起手机时,它不仅能帮你开车门,还能在你上车前调整车内温度,甚至能规划行驶路线。这些过去还像科幻小说的情节,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荣耀与比亚迪,这两个在各自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企业,正在用合作写下一场关于智慧出行的未来篇章。究竟这次战略合作意味着什么?它背后又藏着哪些故事?

荣耀携手比亚迪,共创智慧出行新未来,手机与汽车深度互联引发行业热议-有驾

荣耀与比亚迪的合作一经宣布,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欢呼这是中国企业在全球智慧出行领域的重要崛起,也有人质疑,联手是不是噱头大于实质。双方各自已有强势业务板块,荣耀是AI智能终端的佼佼者,比亚迪则是电动车领域的霸主。可问题是,把手机和汽车绑一起,真的能创造1+1>2的效果吗?或者说,荣耀的技术与比亚迪的车辆生态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技术落地究竟靠不靠谱?这些悬念,似乎都在等待时间检验。

如果说此次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那么“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据合作协议内容,荣耀与比亚迪此次的联合分为三大方向:技术与功能的迭代、渠道与用户权益的融合,以及创意营销活动的联合推动。

荣耀携手比亚迪,共创智慧出行新未来,手机与汽车深度互联引发行业热议-有驾

先说技术。这早已不是双方的第一次合作。2023年,两家在NFC手机车钥匙技术上初试水,相当于是用手机代替车钥匙。而这次,双方的合作直接升级到车内与手机平台的全面互联,比如AI助手跨设备协同、高精度蓝牙车钥匙的完善等。

再看渠道。荣耀将与比亚迪共建渠道网络,不仅让车展现场能买到荣耀手机,还能实现数据共享和用户权益互通。以后的用户有可能在买车时就享受荣耀的服务福利,甚至反过来,买手机也能趁机了解比亚迪车型。

荣耀携手比亚迪,共创智慧出行新未来,手机与汽车深度互联引发行业热议-有驾

传播合作。无论是车型发布会,还是荣耀的全球开发者大会,双方都计划同步推进,从资源到活动的互相加持。显而易见,这是一场从技术到用户触达的全方位协作。

但让人好奇的是,这次的合作真的能让老百姓受益吗?对一位普通的比亚迪车主来说,这些创新功能有太多“炫酷”但太少实在,友好的操作体验是否能快速抵达终端消费者?依然是个疑问。

荣耀携手比亚迪,共创智慧出行新未来,手机与汽车深度互联引发行业热议-有驾

就在一片欢呼中,也有不少人对“智慧出行”的大词提出了质疑。看起来,荣耀与比亚迪的目标是通过深耕交互场景,重新定义用户出行体验。然而“智慧出行”是否过度营销,言过其实?荣耀的AI技术即便再强大,它在汽车场景中的实际效用是否真的能刚需落地?

就拿跨设备无缝协作来说,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完美设想,但究竟能做得到什么程度?那些动辄讲智慧座舱、AI助手的技术,乍一听似乎很“炫”,但这真的是用户买车时最在意的吗?大部分普通人可能更在意的是车辆的续航表现、价格性价比,或是简单好用的功能,而不是各种高端术语堆砌的理念。

同样地,反对者认为荣耀可能在逐渐把自己卷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尽管荣耀在AI领域表现出色,但传统车企的规则与技术门槛并不容小觑。以比亚迪为例,其车规级技术的研发与配套生态链建设并非一日之功,荣耀想要深蹲进来,未必能找到自己的主动权。更何况,全球车企新玩家涌入的例子中,折戟沉沙的也不在少数,荣耀是否能避免踩进这些坑,仍然是未知数。

就在这样的质疑声中,比亚迪与荣耀却再一次反手给出了新的震撼事实:到2025年,荣耀“手车互联技术”有望覆盖比亚迪全系品牌,实现从高端品牌腾势到大众化品牌的一体联动。这意味着未来无论是开几十万的腾势高端车,还是十几万的秦、宋,车主都能享受相同的智慧体验。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合作还直接催生了一个新的消费形式——荣耀车主会员卡。这张“卡”不仅能提供跨平台界面的用户体验,还让消费权益直接挂钩,比如在比亚迪门店消费时获得荣耀折扣,甚至还能影响未来智能场景定制算法。让人不禁惊叹,这究竟是车载产品智能化的新玩法,还是换了包装的用户黏性套路?

颠覆性的反转不止于此。10月23日即将举行的荣耀全球开发者大会,则将作为这次合作的首秀场。届时,不仅是关于未来出行的真切技术展示,还包括首个车联系统完整生态的发布。从早期的小范围功能探索,到全领域的整合覆盖,荣耀与比亚迪的合作似乎已经不再只是停留在概念上,而是通过一次次实际应用,逐渐将“智能”输送到现实中来。

尽管进展神速,但也有新的担忧浮现出来。不少分析人士指出,车载生态的最大痛点,在于系统的开放性和平台间兼容性上依旧存在诸多限制。即便荣耀斥巨资开发自家系统,但“不开放”的标签无疑会让其他车企和智能终端保持距离,形成了一个隐形门槛。

再者,消费者真的需要这些高大上的功能吗?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他们甚至可能根本不会主动去用荣耀车联的复杂功能,或者一次短暂的负面体验就会让他们对整个智慧系统按下“放弃键”。这一点,从过往一些智能汽车系统鸡肋化的失败经验中已经可以看出。

行业内部的竞争态势也日趋激烈。例如华为在与赛力斯的深度合作中,已经形成了以鸿蒙系统为基础的完整车联网体系。如果消费市场已经被巨头瓜分,荣耀的这一次进攻能有多少市场余地呢?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国人已经对手机行业“百机大战”的格局习以为常,但汽车作为相对重资产的行业,能否容得下这些新玩家共同进入,进一步争抢蛋糕?

换一个视角来荣耀与比亚迪的合作虽然激起了很大的水花,但是否真的具有不可或缺的独创性,这依然是值得商榷的。尽管双方试图通过全方位整合,来重构出行工具与智能终端的运行模式,但这一策略是否太过理想化?我们总强调“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可当技术与营销结合得过于紧密,用户体验的初心可能会被稀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亚迪是否需要荣耀,或荣耀是否需要比亚迪尚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消费者选择永远不会只有单一答案。

荣耀与比亚迪这场“技术秀”背后,是中国科技行业的全面崛起,还是一次单纯的营销合作?无论您怎么不妨留言聊聊:智能化真的会是未来每辆车的刚需吗?抑或这种功能只是锦上添花的“科技鸡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