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4500人团队逆袭记:让安道拓全球总裁杜卓伦专程取经,蔚来小鹏第一辆车都用他们座椅
安道拓全球总裁杜卓伦专程飞到重庆,不是来视察工作,而是来学习经验。这个拥有29个国家200多个制造基地的汽车座椅巨头,现在要向重庆的4500人团队取经。22年前,这里还只是个代工厂,现在却成了全球三大技术中心之一。蔚来的第一辆车、小鹏的第一辆车,用的都是这里的座椅。
这种角色互换,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算是头一回。
从代工到引领的22年
当年安道拓进入重庆时,大概也没想到会有今天这个局面。那时候的定位很简单:承接海外技术,为中国市场生产座椅。典型的“你设计我制造”模式。
但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新能源车企的产品迭代周期,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传统的技术转移模式跟不上这个节奏,安道拓开始让重庆团队参与前期设计。
慢慢地,重庆不再只是接收技术的一方,而是开始向全球输出创新成果。零重力安全座椅Z-Guard Seat就是在这里首创的,机械按摩座椅、丝杆式长滑轨这些技术,现在都成了安道拓的全球标准。
座椅不再是“打铁的”
老一辈汽车人习惯把座椅供应商叫做“打铁的”,意思是技术含量不高,主要靠手艺活。现在这个说法可能要改改了。
现在的座椅集成了头枕音响、情绪感应、机械按摩等功能,更像是一个智能终端。重庆团队研发的座椅甚至能够感知乘员的情绪状态,然后调整按摩力度和音响效果。
这种变化带来的不只是功能升级,而是整个价值链的重构。座椅在整车成本中的占比在提升,技术门槛也在提高。
AI进入生产线
重庆工厂已经开始用AI做质量检测了。视觉系统的准确率比经验丰富的工人还要高,缝纫工序的自动化程度也在提升,人工干预减少了20%-30%。
这种变化对传统制造业来说意义不小。以前拼的是人工成本和规模效应,现在要拼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重庆能够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保持优势,技术积累功不可没。
30分钟产业圈的威力
重庆的汽车产业集群有个特点:密度够高。康宁的玻璃基板运到京东方,车程只要30分钟。这种地理优势在全球化供应链中显得格外珍贵。
对安道拓来说,能在半小时车程内找到大部分配套企业,响应速度和成本控制都有保障。这种集群效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期的产业积累。
重庆22年来培育的上百家本土供应链企业,现在成了安道拓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能源车企的选择
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第一辆车用的座椅基本都来自重庆。这不是偶然,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新能源车对座椅的要求确实不同。轻量化是基础需求,智能化是发展方向。传统燃油车的座椅设计思路在新能源车上可能就不适用了。
重庆团队正在制定新一代座椅标准,包括模块化设计的ModuGo积木座椅。这些标准很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从合资到独资的转变
2021年,安道拓完成股权拆分,全资收购重庆公司。这个变化带来的不只是股权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决策权的变化。
独资后的重庆公司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投资力度明显加大,技术中心的升级扩建速度也在加快。这种变化反映了外企对中国市场信心的增强。
成渝双城经济圈到2035年将承载3600万人口,这意味着巨大的汽车消费潜力。安道拓显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政策红利的加持
重庆提出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列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这个政策方向与安道拓的发展规划高度吻合。
首批30个“AI+”综合场景清单的推出,为AI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应用提供了具体路径。安道拓在重庆的实践,或许就是这个路径的样本之一。
政策的稳定性和前瞻性,对跨国企业的长期布局很重要。重庆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可能是吸引更多投资的关键因素。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4500名专业人才是安道拓重庆最大的财富。这支团队不仅服务超过25家全球及中国整车厂客户,更重要的是具备了从跟随到引领的创新能力。
重庆的高校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而安道拓的存在也吸引了更多汽车零部件研发人才向重庆集聚。这种良性循环是支撑持续创新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安道拓重庆的成功,代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的缩影。这个转变的价值,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