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这台“大面包”捅了欧洲马蜂窝:你玩手艺,我玩三体

最近有个事儿,挺魔幻的。

吉利旗下的远程,搞了个叫超级VAN的玩意儿,居然入围了什么“全球年度厢式货车奖”的决赛圈。

讲真,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奖,还以为是哪个村里自己办的。结果一查,嚯,IVOTY,搞了33年了,在VAN这个圈子里算是奥斯卡级别的存在,之前一直是欧洲老钱们的后花园。

现在,一个中国品牌,一个专门拉货的“大面包”,就这么一脚踹开了人家的大门,站在了决赛的草坪上,对着一群西装革履的评委说:不装了,摊牌了,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这事儿的核心不是什么“中国品牌的骄傲”,别扯那些宏大叙事,没意思。这事儿的核心是一种掀桌子式的挑衅。

吉利这台“大面包”捅了欧洲马蜂窝:你玩手艺,我玩三体-有驾

你得理解现在欧洲车圈那帮老炮儿的心态。他们搞VAN,搞了几十年,就像是自家祖传的铁匠铺,打出来的锅碗瓢盆,自己觉得是艺术品,用起来也确实趁手。什么大众、福特、奔驰,个个都是老师傅,讲究的是传承、是手艺、是那种“我们一直都这么干,而且干得最好”的体面。

然后远程这哥们来了。它不是来当学徒的,也不是来踢馆的,它是直接在铁匠铺对面开了一家3D打印中心。

你跟它讲历史,它跟你讲架构。你跟它讲发动机轰鸣的质感,它跟你讲三电系统和OTA升级。你跟它讲品牌沉淀,它直接把价格和配置单拍你脸上,然后问一句:就问你怕不怕?

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物种入侵。是三体人开着水滴来了,你还在研究你那二百年的马车该怎么保养。

他们那个稿子里写,远程超级VAN是基于什么“GXA-M线控智能架构”正向研发的。你看,又是这种听起来很牛逼但普通人完全听不懂的词儿。

我给你们翻译一下。

所谓“正向研发”,意思就是这玩意儿从娘胎里就是个电车,不是油改电的缝合怪。它的骨架、经络、五脏六腑,都是为了当一个电车而生的。这就好比是修仙,人家是天生道体,你是个凡人靠吃丹药强行筑基,根基就不一样。

而那个什么“线控智能架构”,就更玄乎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极其先进的乐高底盘。今天你想用它送快递,它就能变成一个肚子里能塞进去13.2立方米货物的“压缩毛巾”,五个欧洲标准托盘说吞就吞。明天你想带着全家去露营,它能给你变出床和厨房。后天你要搞个移动咖啡车,它也能给你整得明明白白。

这种能力,在传统车企眼里,简直是道诡异仙。因为他们习惯的逻辑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拉货的VAN,拉人的MPV,这是两个物种。远程直接告诉你,我既是孙悟空,也是猪八戒,我能七十二变,你那套清规戒律在我这儿不好使。

吉利这台“大面包”捅了欧洲马蜂窝:你玩手艺,我玩三体-有驾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车圈现在发生的事,比我的比喻蠢多了。

我作为一个被社会毒打过的中年人,我看车,尤其看这种工具车,逻辑非常简单粗暴。第一,它能不能干活。第二,它能不能帮我省钱。第三,它能不能别天天坏。

至于什么品牌光环、什么历史底蕴,那都是虚的。当你的生计和这台车绑在一起的时候,性价比就是唯一的信仰,其他都是扯淡。

吉利这台“大面包”捅了欧洲马蜂窝:你玩手艺,我玩三体-有驾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特斯拉,而在老头乐。因为老头乐面对的是中国最复杂、最不讲理、最混沌的路况。一个能在中国城乡结合部躲开逆行三轮、横穿马路的大爷、以及随地乱跑的狗的AI,那才是真正的强人工智能。

同理,一台VAN的牛逼之处,不在于它能不能在欧洲的评委面前拿个奖,而在于它能不能让一个中国的个体户老板,在回本周期上比隔壁老王快半年。

你那个隐藏式B柱设计,听起来很酷,装卸货是方便了。但这玩意儿结实吗?被一个喝了假的二锅头的叉车司机哐一下怼上去,会不会直接散架?你那个Euro NCAP五星,是很好,但维修费贵不贵?一个新手司机倒车蹭掉一块漆,补一下要不要半个月的利润?

这些才是用户真正关心的,才是决定一个品牌生死的“天劫”。

远程现在干的事情,就是把渡劫的难度,直接拉到了地狱级别。它不仅要在国内这个全世界最卷的“蛊盆”里杀出来,还要跑到欧洲那个看起来很体面、实际上暗流涌动的“罗马斗兽场”里去证明自己。

它在欧洲上市,在香港当出租车,这一切行为,都不是为了赚钱。至少眼下不是。

这是一种表演,一种姿态。

它是在告诉所有人,尤其是那些还在犹豫的海外客户:你看,连最挑剔、最保守的欧洲人都开始关注我了,连香港那种弹丸之地都开始用我的车当门面了,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这套路,和当年小米冲高端一模一样。先不谈能不能卖爆,先把品牌形象立起来,告诉大家,我不是那个只能在低端局炸鱼的选手了,我现在要去打排位赛了。

所以这个什么IVOTY的入围,与其说是一个奖项,不如说是一张战书。是递给欧洲传统豪强的一封信,上面用中文写着:我要的,不是跟你共存,而是把你的市场,变成我的形状。

吉利这台“大面包”捅了欧洲马蜂窝:你玩手艺,我玩三体-有驾

这背后藏着的,是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集体暴走。当你的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甚至连车机里的APP都开始形成规模优势的时候,你造出来的就不再是一台车,而是一个移动的“降维打击”终端。

吉利这台“大面包”捅了欧洲马蜂窝:你玩手艺,我玩三体-有驾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就是,这事儿跟我们普通人关系不大。它只是一个标志,标志着这场掀桌子的游戏,已经从自家客厅打到了别人家的院子里。

未来几年,你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在海外各种奇奇怪怪的奖项里刷脸。

别激动,也别觉得脸上有光。

这只是商业规律。当一个产业强大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像水一样,漫过堤坝,流向所有它能去的地方。

而我们,只需要在沙发上,看着这场世纪大戏,顺便思考一下,下一辆车,是买个“信仰”,还是买个“实惠”。反正,选择困难的,永远是我们这些没钱的。

这才是最真实的人间。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