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两份关键经济数据接连公布,像两块石头砸在平静的湖面——三季度GDP增速降至4.8%,9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全部下跌。
这不是孤立的信号,而是中国经济当下最真实的写照:一边是增长动能放缓,一边是房地产深度调整,我们该慌吗?该往哪看?
先看GDP:4.8%的增速,问题到底出在哪?
前三季度5.2%的增速,看似跑赢了全年5%的目标,但三季度4.8%的“掉速”,藏着更值得警惕的细节。
从趋势上看,这是今年以来的“三连降”:一季度5.4%、二季度5.2%、三季度4.8%,每季度都比前一季度慢0.2-0.4个百分点,而且首次低于全年目标。
国家统计局提了“国际环境复杂”“美国单边主义”,但真要刨根问底,内因才是关键。
三驾马车的表现,直接戳破了真相:
出口没拖后腿:尽管美国加关税、搞贸易摩擦,但9月出口增速仍保持在8%以上,是三驾马车里唯一的“优等生”,说外部环境拖累经济,站不住脚;
消费有点乏力:二季度起消费逐月下滑,9月增速跌到3%,虽然没负增长,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投资才是“重灾区”: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直接转负,罪魁祸首是房地产。基建投资1.1%、制造业投资4.0%都是正增长,唯独房地产投资暴跌13.9%,把整体投资增速拽进了负数区间。
更别忘了一季度的“高光时刻”。
当时靠着“Deepseek”带来的科技信心、去年9月以来的政策托底,连房地产都有反弹,GDP直接冲到5.4%。
这说明什么?不是中国经济没潜力,而是当前的政策力度,没接住房地产掉下来的“担子”。
再看房价:70城全跌,一线城市带头“跳水”
如果说GDP增速放缓是“预警”,那房价数据就是“实锤”——9月70个大中城市,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没有一个城市环比上涨。这是继2024年5月、9月之后,历史上第三次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
更扎心的是,这次下跌不再是二三线城市的“独角戏”,一线城市开始带头“跳水”:
新房市场:一线城市新房环比降0.3%,广州、深圳分别跌0.6%、1.0%,只有北京、上海勉强微涨0.2%、0.3%;二线、三线城市新房全跌,跌幅分别是0.4%、0.4%;
二手房市场:一线城市二手房环比大跌1.0%,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个没逃,分别跌0.9%、1.0%、0.8%、1.0%;二三线城市更惨,二手房跌幅比上月扩大,分别跌0.7%、0.6%。
有人说“同比降幅收窄了”,但这更像“跌多了之后的缓冲”,不是反弹的信号。
要知道,一线城市二手房同比仍跌3.2%,二线跌5.0%,三线跌5.7%——房价下跌的面在扩大,跌幅在加深,连曾经的“抗跌王者”北上广深,也扛不住了。
中国经济的破局点在哪?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焦虑:GDP掉了,房价跌了,是不是要“硬着陆”?其实不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两个关键事实:
第一,经济基本盘没坏。
前三季度5.2%的增速,放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仍是“高增长”;出口能顶住美国压力保持8%以上增速,说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还在;消费虽然乏力,但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只是需要更多政策刺激。
第二,政策还有“工具箱”。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早就定了调:“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财政更积极、货币适度宽松”“稳住楼市股市”。
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政策,而是政策没“用足”——降息迟迟没来,财政发债速度没跟上,房地产政策更是“拖泥带水”。
房地产是当前最大的“痛点”,但也是最大的“破局点”。
三季度数据已经证明,房地产投资跌13.9%,会直接拉垮投资、影响消费、打击信心。
现在不是“等一等”的时候,而是要“马上动”:
货币政策该降就降,降低居民房贷利率、企业融资成本,让钱真正流到需要的地方;
财政政策要提速,专项债、基建投资要跟上,对冲房地产投资的下滑;
房地产政策要“下猛药”,别再局限于“放松限购”,要从稳预期、保交付、降债务三管齐下,让购房者敢买房、开发商能活下去。
一季度5.4%的增速已经证明,只要预期转好,政策到位,中国经济就能“反弹”。
现在最关键的,不是纠结“要不要救”,而是“怎么快速救”——把该用的政策用足,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中国经济就不会输。
10月已过,四季度是全年的“收官战”。GDP能不能重回5%以上,房价能不能稳住,就看接下来的政策力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