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500Wh/kg能量密度背后,为什么宁德时代选择了另一条路?
去年有个做电池供应链的朋友跟我聊天,说了句挺玩味的话:丰田开发布会那天,宁德时代的人在会议室里坐了一下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继续推半固态。当时我还觉得这帮人是不是太保守了,直到后来看到成本测算报告,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
丰田确实把话说得很明白了。2027年小规模量产,2028年装到高端车型上,2030年产能达到100万辆。硫化物电解质体系,能量密度500Wh/kg,10分钟充到80%,还不需要液冷系统。数据摆在那儿,在零下30度的环境里跑了超过1000次循环测试。松下和出光兴产都已经搭上了这条船,中试线也建起来了。
日产那边动静也不小。他们拿Ariya改出来的测试车,装了75kWh的固态电池包,实测跑了1200公里,充电10分钟能补700公里续航。氧化物电解质路线,跟NASA联合开发的界面技术。在零下20度的时候,电池容量还能保持85%。这车已经跑了5万多公里,没出过热失控的问题。
但你要问我这技术什么时候能用上,我得先给你算笔账。现在全固态电池成本大概400美元一度电,按照预测2028年能降到150美元。听起来不错?问题是现在三元锂电池已经做到130美元了。就算到了2028年,固态电池的价格优势也不明显。
宁德时代看得很清楚。他们的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也能做到500Wh/kg,已经装到蔚来ET7的150kWh版本上了,续航破1000公里。半固态电池明年就能量产,能量密度360Wh/kg,成本比全固态便宜40%。这才是能大规模铺开的东西。
去年有个调研数据挺说明问题。76%的车主说愿意为“10分钟充800公里”多掏钱,具体能多掏多少呢?5万以上。但同一批人里,52%担心实验室数据跟实际用起来是两码事,41%怀疑2028年能不能真的量产。
这种心态我太懂了。这几年电池厂商画的饼还少吗?能兑现的有几个?
真正的问题在产业链。硫化物电解质要到2026年出光兴产才能做到1000吨年产能。干法电极工艺特斯拉在4680产线上验证过了,但良率丰田的目标是2027年达到85%。这些环节任何一个卡住,整个时间表都得往后推。
国内的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已经建起了GWh级的半固态产线,赣锋锂业砸了20亿建固态电解质工厂。但大家心里都明白,2028年之前全固态电池只会出现在高端车型上,20万级别的市场要等到2030年以后。
说个更实际的。全固态电池不需要液冷,结构紧凑,丰田专门开发了新平台,电池包厚度能减少40%,车内垂直空间多出10厘米。底盘能做成完全平整的,风阻系数可以压到0.19。电池包还能当车身结构件用,扭转刚度能提升30%以上。
这些改变听起来挺诱人。但你得想清楚,愿意为这些改变等两年吗?这两年的出行成本算过没有?现在市面上的车续航不够用?充电真的那么不方便?
倒是自动驾驶这块儿有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展。小鹏那套XNGP 5.0系统在广州、深圳、上海开始公测了,纯视觉加激光雷达,不需要高精地图,能在城区实现点到点的自动驾驶。接管率低到0.5次每百公里,无保护左转、环岛通行、施工路段绕行这些场景都能搞定。这系统已经通过工信部的L4功能安全认证了,明年第二季度就会推送到G9、X9上。
相比那些还在时间表上的技术,这种能实际体验到的进步,可能更值得关注。
技术确实在往前走,固态电池肯定会来。但从实验室到中试线,从中试线到大规模量产,从高端车到主流市场,每一步都需要时间。丰田能给出明确的时间表,说明这事儿靠谱。但靠谱不等于马上能用,能用也不等于你我买得起。
买车这事儿,还是得看现在的需求。续航够不够、充电方不方便、价格能不能接受,这些实在的问题解决了,比什么都强。技术永远在迭代,总有更好的在后面。要是一直等,那可能永远也等不到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