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那些造大卡车的公司,动静可真不小,而且看起来还有点矛盾。
这边刚放出消息,说要推出特别豪华、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新款卡车,让人觉得他们日子过得挺滋润;那边紧接着又传出裁员、重组的消息,又让人感觉他们好像遇到了什么大麻烦。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些我们以前总觉得技术特别牛的外国大品牌,是在从容地调整步伐,还是真的有点跟不上时代,开始焦虑了?
咱们今天就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话,聊聊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说他们风光的一面。
意大利的依维柯,这个牌子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它在欧洲可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今年正好是它成立五十周年。
为了庆祝这个大日子,他们搞了两款限量版的卡车,一款是跑长途的重型卡车,叫S-Way,另一款是咱们在城里偶尔能见到的那种轻型货车,叫Daily。
这两款车都喷上了特别定制的灰色油漆,车身上还印着“1975-2025”的字样,看着就很有纪念价值。
内饰也弄得特别精致,配置给得足足的。
这车现在已经开始送到各地的经销商那里卖了,明摆着就是告诉大家,我们依维柯家底厚着呢,不差钱,顺便也让那些老客户、铁杆粉丝掏钱买个情怀。
无独有偶,瑞典的斯堪尼亚,这个被卡车司机们称为“公路之王”的品牌,也搞了个大新闻。
他们要把一款传说中的车型——Longline,也就是长头线版卡车,重新生产。
这个Longline是啥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驾驶室后面带的那个睡觉的地方,特别特别大。
咱们知道,长途卡车司机常年吃住在车上,驾驶室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普通卡车的卧铺就那么一小块地方,转身都费劲。
而这个Longline版,直接把这个“家”给升级成了“一室一厅”,最长的一款比标准版足足长了一米多,空间大得能在里面做伸展运动。
据说他们这个设计的想法,还是从消防车上学来的,直接用了消防车那种大驾驶室的结构,又结实又省事。
当然,车头加长了,后面还能不能拖标准的集装箱,会不会超长违规,这还是个问题。
但斯堪尼亚这么做,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抓住那些最高端的客户,这些客户愿意花大价钱,给自己的司机提供最好的工作和休息环境。
这也算是秀肌肉,证明自己在豪华卡车领域还是老大。
但是,就在这些公司忙着推出各种光鲜亮丽的新车时,一些不那么好听的消息也传了出来。
还是斯堪尼亚,他们宣布要在瑞典总部裁掉大约750名办公室的员工。
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市场和技术变化太快了,需要调整结构,提高效率,才能在竞争中活下去。
说白了,就是感觉赚钱没以前容易了,得想办法省点钱,把资源集中到刀刃上。
而且这也不是个别现象,德国的奔驰卡车前阵子也说要裁掉几千人,省下十亿欧元。
大众集团旗下的几个卡车品牌,像斯堪尼亚、曼恩这些,甚至把各自的研发人员都集中到了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大型研发中心,以后大家不用各干各的了,一起为所有品牌开发新技术。
这种种举动都说明,欧洲的这些卡车巨头们,日子确实没那么好过了,面对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些新东西,他们必须抱团取暖,集中力量才能应对。
在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外,也有一些小步慢跑的改进。
比如沃尔沃卡车,他们搞出来一个新功能,叫“自动发动机关闭系统”。
这东西是干嘛的呢?
就是卡车在下很长的坡道时,为了安全,司机会利用发动机的阻力来控制车速,但这时间长了,刹车系统容易过热,可能会失灵,非常危险。
沃尔沃这个系统,就是在电脑检测到车辆在下长坡时,干脆就把发动机给关了,这样既能大大减轻刹车片的负担,保证安全,顺便还能省点油。
这个技术听起来不大,但很实用,体现了他们想在传统燃油车上继续挖潜力的想法。
聊完了这些,咱们再来看看最关键的,也就是未来能源方向的问题。
最近,奔驰公布了他们氢燃料电池卡车的测试报告。
他们用了五台原型车,在德国的真实路况下跑了一年,总共跑了二十二万多公里。
得出的数据挺好看的:加满一次氢气,大概能跑一千多公里,跟现在的柴油车差不多;加氢气的时间也很快,十几分钟就搞定。
从数据上看,氢燃料卡车似乎是完美的替代品。
但是,这里面有个最大的问题,报告里也提到了,那就是成本。
现在造一辆氢燃料卡车的钱,差不多能买十几辆顶配的柴油卡车了。
因为那个把氢气变成电的核心部件——燃料电池,里面要用铂金这种比黄金还贵的金属,所以价格一直降不下来。
看到这里,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我们国内的情况。
当奔驰还在为他们五台原型车跑了二十多万公里的测试结果而专门开发布会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包括卡车和公交车,已经有超过两万辆在实际运营了,建成的加氢站数量也是世界第一。
我们的氢能重卡,早就在河北、山东、广东等地的港口、钢厂、物流线上成规模地跑了不知道多少亿公里了。
这就好比,人家还在实验室里小心翼翼地研究一道菜怎么做,我们这边已经把这道菜做成了家常菜,并且在全国各地推广,还在不断地想办法把菜价降下来。
这就是思路和速度上的巨大差别。
欧洲企业非常谨慎,每一步都要反复论证,而我们是敢于先干起来,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用巨大的市场规模来摊平成本。
最后,还有一件事值得关注,就是瑞士的新政策。
瑞士的卡车过路费本来就是全欧洲最贵的,现在他们还要在2027年进一步大幅提高。
这么做的目的很直接,就是想把公路上的大卡车赶到铁路上去,以缓解交通和环保压力。
但同时,他们又宣布,如果是纯电动的卡车,那么到2029年之前,一分钱过路费都不用交。
这就是用政策在“逼”着运输公司换车。
更厉害的是,他们还打算把收费范围扩大到3.5吨以下的小货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那些送快递、拉货的“面包车”。
这一系列操作,等于是在给电动卡车的发展强行铺路。
那么问题就来了,说到造电动车,无论是轿车、公交车还是卡车,现在全世界谁最厉害?
答案不言而喻。
当欧洲市场因为政策原因,不得不大规模转向电动化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在他们犹豫和观望的这些年里,我们中国的相关产业已经遥遥领先了。
这些曾经的“老师傅”,可能真的要反过来向我们这个“新学生”学习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