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埃安这次的“惊喜”发布,真是让人忍不住想笑出声。
AION i60这款增程车型,憋了半天才拿出来亮相,结果一比数据——哎呦喂,被零跑C10轻松碾压,这画面有点尴尬。
你看官网上大字写着“同级领先高速NDA”,听起来像是未来科技,但掀开盖子一瞧,“纯电210公里+5.5升油耗”的组合,比起零跑那5.1升油耗简直就是自打脸。
这情形,就跟等了一年新剧上线,却发现主角换成配角一样,让人大呼:“我这是被耍了吗?”
说实话,不怪消费者挑剔,现在大家买车都不是图花里胡哨的广告词,而是真刀真枪地盯着性能和体验。
可广汽埃安偏偏走了条看似稳妥、其实已经过时的增程路子。
在这个充电桩满街插、电池技术飞速升级的时代,你还在玩老旧续航补丁?
别逗了,当特斯拉Model 3横扫千军的时候,你却骑着三轮摩托喊卖力气,这操作堪称新能源界的“网红翻车现场”。
放眼市场,一边是各家厂商狂奔向纯电领域,加码智能驾驶、提升续航;另一边则有人依然沉迷于所谓“增程”的安全感,好像给自己加个保险套就能躺赢。
但现实告诉我们:时间不等人,也不会因为你的保守而停下脚步。
尤其是在12万多元这个价格段,上来就得对标零跑C10,那空间尺寸、油耗表现,都让AION i60显得格外吃亏。
举个细节来说,i60轴距2775毫米,看起来还不错,可再看看零跑C10,多出了50毫米轴距和几公分宽度,高度也更优越一点儿。
这些数字虽小,却直接影响后排乘客腿部伸展和整体舒适度——毕竟谁愿意天天坐车像挤沙丁鱼罐头?
而且两者纯电续航都差不多,但i60烧油更多,每百公里多出0.4升,这算哪门子经济学?
聊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奇怪?
为什么在新能源浪潮汹涌澎湃的时候,还有品牌执迷不悟选择这条老路?
难道他们没看到市场风向早已转变?
回想2023年底,各种造势铺天盖地,大大小小企业拼命秀肌肉抢用户心智战场,那股劲头儿强得能把你吓趴下。
广汽埃安却好似慢动作录像里的乌龟,努力爬行但速度远赶不上兔子的身影。
当然,我也理解厂家的苦衷。
不少传统汽车巨头面对新能源汽车革命,本质上还是摸索期。
他们可能认为增程技术是一座桥梁,可以缓解用户对纯电焦虑,同时利用现有燃油体系降低风险。
但问题来了,人们对充电便利性的容忍阈值正在快速提高,无线充、超级快充不断落地,再加上政策引导与基础设施建设猛推,“怕没地方充”这种理由越来越站不住脚。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插曲:那些宣传页面上的“大招”和炫酷名词,比如啥“NDA导航辅助”、“最多智驾小蓝灯”,听起来挺洋气,是吧?
要说功能到底咋样,还真不好说。
不过感觉这些标签更像营销团队临时凑数,用来吸睛包装产品,而非真正解决痛点。
有时候我就在想,他们是不是忘了最基本的一句老话——内功不到位,再华丽外衣都是空中楼阁。
从行业视角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圈热闹归热闹,但水深火热也是事实。
一堆玩家蜂拥进场,把钱砸在五花八门的新技术、新概念上,却很少扎实打造核心竞争力。
于是乎,我们见识到了不少光鲜亮丽却缺乏灵魂的产品,它们靠噱头活跃一阵子,然后默默退场。
这不仅浪费资源,更容易误导消费者期待,引发信任危机。
顺带扯一句社会文化层面,新能车除了工具身份,还有环保担当甚至生活方式象征。
如果厂家只会照猫画虎式追热点、不顾实际需求和用户体验,那环保理念岂不是沦为摆设?
这种现象让我联想到娱乐圈某些明星频繁搞公益刷存在感,可私底下行为又遭吐槽,两者反差让粉丝哭笑不得。
同理,新能源汽车如果只是挂羊头卖狗肉,很快就会被市场无情抛弃。
那么,说到结尾,不免让人琢磨:广汽埃安这样的决策,到底是战略失误还是另有所图呢?
或许他们押注的是短期曝光,希望用新型号撑起品牌声量;或者内部研发遇阻,只能先推出这样半成品试水。
但无论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里,仅凭几个高大上的配置名称糊弄不了消费者,更逃不过销量的数据检验。
说白了,如果下一代新能源要赢,下定决心摒弃陈旧套路才行。
不管你是哪块蛋糕上的厨师,没有真材实料撑腰,总有一天会被后来居上的狠角色按倒踩碎。
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某些细分市场确实需要不同定位车型作为补充,但前提绝不是随便填坑那么简单。
最后留个悬念给大家:面对日益成熟挑剔的中国新能源消费群体,是继续死抱旧梦坚持增程路线,还是大胆拥抱纯电革命突破自我,你怎么看呢?
敢赌明年哪个品牌能够脱颖而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毕竟这个赛道,从来都不像朋友圈晒图那么风平浪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