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4999元,把智界R7的“眼神”升级了一圈。 过程挺顺利。
付钱那一刻,钱包有点小抽筋。 维修师傅把前后保险杠都拆了。
原来前环摄像头装在保险杠上。 拆了就意味着要重做前置鱼眼环视的标定。
多了一笔工时费。 别小看这一步,摄像头没调好,环视画面就跑偏,自动泊车和低速避障都受影响。
这次换的是三枚雷达。 一个安装在前保险杠下格栅里,两个藏在后保险杠的两角。
严格说,不完全叫“4D毫米波雷达”。前面那个是长距离毫米波雷达,型号从HUAWEI Radar R631换成了HUAWEI Radar FR670。 后侧的角雷达从R621换成了CR670。
换装后我专门上路试了一段,普通情况下感受不到明显变化。 可能得碰到紧急或复杂路况,才能看出差别:更早探测前方障碍、更精准判断物体位置和离地高度,这些都关系到车辆能否做出更稳妥的躲避或减速决策。
换句话说,升级应该是增厚了安全边界,而不会把能力削弱掉。 现场有个小遗憾。
师傅告诉我,车两侧翼子板的摄像头位置没有预留固态激光雷达或毫米波雷达的线束。 也就是说,侧面想再添传感器,基本没戏。
当下很多人追求360度无死角的感知系统,但硬件基础没有铺好,想升级就成了空想。 这点让我挺失望的。
这样的升级体验,给我两个现实提醒。 第一,提前问清楚预埋线和标定费用。
很多人只盯着硬件单价,没注意到拆装和二次标定也能掏不少银子。 第二,别只听厂商宣传“能力提升”,要看在什么情景下有效。
如果只是日常市区巡航,改装后的差别可能微乎其微;若是在夜间复杂车流或突发障碍的高速上,新增探测距离和立体感就会体现价值。 说点行业观察。
近两年自动驾驶硬件成了热闹的“香饽饽”。有厂商强调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激光雷达、毫米波和摄像头的组合方案;有厂商主打OTA+视觉感知。 公众讨论很热。
比如特斯拉主张以摄像头为主,有争议;国内不少品牌则选择毫米波+摄像头的混合路径,力求在雨雾或弱光下还能保持稳定感知。 我的这次升级就属于后者的加固思路:在现有系统上补充更强的毫米波能力。
想象一个场景。 夜色中,一块从路侧翻落的木板。
纯视觉系统可能被光影迷惑,来不及识别物体高度;毫米波能在黑暗里更快“摸到”异物,并给出准确距离。 那一刻,多一点硬件冗余等于多一份安全。
从这个角度看,4999元并非完全浪费。 只是日常感觉不到,就像买了更厚的安全气囊:平常看不出差别,但关键时刻能救命。
也别被“硬件升级”当成万能钥匙。 自动驾驶是软硬件协同活。
雷达性能再好,算法不够给力,也难把数据变成正确的决策。 厂商往往靠软硬结合来打感受分。
用户在做升级决策时,应该问清楚:新硬件是否已纳入后续软件优化?是否能享受算法迭代带来的真实能力增强? 说点实用的建议给正在犹豫的车主:先查车辆出厂配置,确认是否预埋配线;升级前让技师演示标定流程和测试方法;要求完成后做一段对比试驾;把保修条款和配件来源写进维修单。 这样花的钱更踏实。
这笔花出去的费用,对我来说是买了更大的安全容错。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肉疼”,甚至会嘲笑我是“被坑上车的韭菜”。但在自动驾驶变成常态前,给自己的车多一层保护,没啥好羞的。
你觉得花4999升级感应“眼睛”,是明智之举,还是多花冤枉钱?欢迎在评论里聊聊你的选择和理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