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国内车市的变化,说是“翻天覆地”都不够形容,简直像过山车一样从顶端咔哒咔哒冲到谷底,有的玩家正摩拳擦掌往上冲,有的却“兵败如山倒”——比如被挤到角落,身影越来越淡的那些二线豪华品牌。
谁能想到,几年前还神气活现的雷克萨斯、凯迪拉克,如今降价幅度都快赶上清仓甩卖,捷豹路虎甚至能一把砍掉近一半的价格?
这车市剧本,感觉全线反转,二线豪华品牌们,真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说起来,捷豹路虎最近的官微海报,简直是车圈大新闻。
一款官方指导价42万的SUV,咔嚓一刀,直降19万,落地价以下探到23万,多点的高配版折扣甚至都跌破20万,这要放在几年前,谁信?
现在就是事实——你花二十多万能买个曾经接近50万级别的“贵族脸面”,光数字冲击力就能让人大脑空白三秒。
搞得网友们调侃:这是买一送一,还是直接白捡福利?
雷克萨斯另一边也“躬身入局”,ES这款原本加价还得排队的小生意,现在反而要送车膜、保养、车衣,连裸车底价都砍到了19万,福利之多,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捧着架子的“豪门公子哥”。
没点价格诚意,还真打不动如今采购精明到毫厘必争的中国消费者。
曾经讲究“调性”“格调”的二线豪华品牌,如今成了“打骨折大甩卖”——有些人边笑边流泪,这可真不是情怀破产,而是活生生的经济学现场实验。
想追问一句:到底怎么了?
数字这东西,最会说实话。
再怎么打广告,销量榜单不会陪你演戏。
放眼整个2025年,雷克萨斯上半年卖了8万5,还觉得有点小成绩?可巅峰时候,人家一年都能冲到18万台,现在差一半挂零。
凯迪拉克呢?整个上半年交车不到五万辆,比去年同期暴跌了接近20%,直接成了通用在中国车市折戟的典型代表。
至于林肯,那份销量简直让人看完胃一紧——前7个月就不到1.6万辆,单月才两三千辆,要知道这数据搁在新势力车圈,随便哪个爆款都能吊打。
捷豹路虎的号称“个性”路线,在交易环节彻底溃败,月销连千台都捞不上,像曾经响当当的“揽胜极光”,现在墙都扶不起来了。
剩下那些小字辈的豪华玩家,什么英菲尼迪、捷尼赛思,有些甚至连市面上的新能源品牌一天的订单都赶不上。
真是“只见新人笑,谁闻旧人哭”。
别怪二线豪华品牌的市场部天天加班想爆点,“销量榜隐身术”都快成主要业务能力了。
你问为啥会这样?
明面上看,是“上下夹击”,夹得这些品牌喘不过气来。
往上一看,BBA(奔驰宝马奥迪)主动放低身段,直接拼价格。
你说奔驰C级,往年怎么都得三十来万起吧?现在二十三万就能买走一台。
宝马3系、奥迪A4L,也一脚踩进“中产刚需价”区间。
老牌宝马X3可不是随便能碰的存在,往年动辄四十万+,今年市场只要你“20万左右”就能拿下。
想买车的不傻,摆一圈价格,这差距都快消失了——钱差不多,是不是直接上BBA更划算?二线豪华,突然就变得可有可无。
往下一看,更可怕。
国产新能源横空出世,产品力和性价比打得老玩家措手不及。
问界、理想、小米,谁不是“卷天卷地”的新能源代表?一个个搞大屏、拼智能、拼省钱,让传统豪华品牌措手不及。
问界M8,七月单月卖出两万一千多台,把原来最受追捧的奔驰GLC都挤到第四去了。
有位油车车主看完就一句话:你花差不多的钱,买油车还是电车?电车空间大配置全,充一次用一天还省钱,油车有啥优势?很难不心动,不是吗?
硬碰硬,二线豪华这根红线,真成了橡皮筋,拉一次断一次。
倒不是二线豪华品牌不想奋起自救,只是这泥潭,换做谁都难爬出来。
雷克萨斯压根不国产,车型还偏贵,成本价死死压在高位,电动那点产品力,碰上国产新能源直接哑火,RZ一上市几乎没人搭理。
林肯?更别提了,新能源产品线惨不忍睹,网络的存在感低到“百度地图都找不到”的地步。
凯迪拉克想拼一把,直接放大招,CT5硬降八万多,近乎把利润羊毛都薅了,结果品牌价值越打越透明。
短期销量稍微见好,可长期来看,保值率塌方。
听一位老雷克萨斯车主苦笑:“我五年前加价五万买的ES,现在换车,4S店连几年前裸车价都不给,血亏还没人要。”
数据也佐证这个趋势:现在二线豪华的三年贬值超40%,有的甚至再狠点;对比BBA和主流国产新能源,人家二手还能保住脸面,这边底裤快被扒光了。
买车的都是老江湖,算盘珠子咔咔响,真不是几句广告词能糊弄过去的。
面子、里子全守不住,体验感一降再降,还有谁愿意买单?
有时候你走进二线豪华展厅,空气里都弥漫一股“末日感”。
销售们都知道讲“品牌故事”没啥用,开始主推什么金融方案、满减福利、0元保养。
可顾客思想转得比他们还快,开口就是:“优惠幅度多少?能不能再便宜点?”
再怎么讲历史积淀、匠心工艺,人家一句“价格能再低吗”就把品牌全砍没了。
过去那套“品牌第一、设计取胜”的心理防线,真是彻底崩盘。
就连经销商自己都感慨:“今天轮到他家,明天可能就是我们。”
当奔驰A级零售价砍到十二万,宝马X3一路奔二十万,二线豪华所谓的“价格护城河”,连个脚指头都挡不住。
二手车商场更冷。
三年前好歹能加价卖出去的雷克萨斯ES,现在只剩个六折标签,买家都懒得问一句。
反倒是隔壁问界的M7,二手标价只比新车便宜一成半,还真有人排队来抢。
同样的钱,有人追求情怀,有人追求实打实的体验感。
信息互联时代,就是这么残酷。
去年还门庭若市的二线豪华展厅,如今看着就空荡荡。
销售印象里,五年前品牌单月销量破万,市场如火如荼,怎料现在全国加起来连三千都够不着。
国产新能源门店里倒是一派繁荣,提车要排队,店员忙到后半夜。
现实割裂感,谁看了不心酸。
你还敢以为“豪华”只是车标的附加值?人家消费者一句“车标代表过去,配置代表现在”,现实又直接又扎心。
有的人可能还在犹豫:难道二线豪华品牌真的要倒下了吗?
其实答案已经很明了:被市场边缘、被消费者不再需要,这就是商业世界最冷酷的淘汰法则。
不是谁不努力,而是大潮汹涌,每个人都在被动洗牌。
市场卷得只剩“苟活”,没有创新、没有优势、没有性价比,你是谁都不重要。
说“国产新能源把二线豪华逼入绝境”,一点都不过分。
堵在绝路口的是价格,是技术,是消费者对未来出行方式的认知转变。
中国的汽车市场正朝着智能化、低碳化加速狂奔——豪华标签,不再只属于几个国外品牌,任何人都能被历史轻描淡写刷掉。
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二线豪华”,如果不能趁早自我革命,恐怕再也回不到巅峰时刻了。
最后想问一句,屏幕前的你,最近会考虑买去年还风光无限的豪华合资车,还是那几个卷配置、卷技术的国产新势力?
欢迎留言聊聊,谁是你心中的车市新贵,谁又只剩“过去的光环”?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