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空荡的高架路口,冷风从缝隙中灌来。我一脚油门,车身顺滑起步,柔和得像只无声的猫。我侧头扫了眼副驾,“他”依旧安安静静地亮着,12.3英寸的智能屏稳如老船长的罗盘。大概谁也没想到,一辆CR-V,能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发动机的轰鸣,而是电子音的温柔提醒:您好,欢迎回来。很难不怀疑自己是不是误上了某种科幻电影的取景地。
你可以调侃当代汽车的智能化像“外挂”加持,但若让你坐进这辆新CR-V,谁能不在心里犯嘀咕:这货真没偷偷开挂吗?毕竟从外观上看,这只是台标准的家用SUV,白了吧唧,规规矩矩,招谁惹谁。但点火、上路的那一刻,无声的数据流便开始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悄然流转。
我喜欢用证据说话。简单讲,新CR-V的智能驾驶辅助,在同级里绝对算得上鹤立鸡群。打开高速NOA,车辆开始主动规划路线——变道、跟停、超车、甚至在下匝道时自动提前打灯减速,一系列动作比妹子敷面膜都连贯。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对驾驶员精神状态的“执着”。你只要敢心神飘走两秒,系统立马用提醒音把你叫回来,生怕你变成睡觉冠军。我全程被“老师”照脸一顿敲打,深感副驾亡灵归来,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开“思想小差”了。
让人挑刺的地方也不是没有,比如面部识别功能有时会因为戴口罩识别慢半拍,造成自己和自家娃掰头——到底是先摘口罩登录,还是先找歌单?不过,谁让这车还有天猫精灵互联,解决家务琐事一气呵成。它能记住你通勤路线,每天早上替你汇总路况,甚至在你快到家之前,先帮你把空调打开。讲真,这种默契,比一些老夫老妻还贴心。
从专业角度分析,其实CR-V这次最大的变化,不是单点的黑科技炫技,而是把多个模块的智能融合成真正用得上的工具。车辆不再只是出行工具,而成了你生活流程上的“节点”,横跨了工作、家庭和娱乐。比如发动机和三电系统的终身质保,让人用得安心;每月5G流量白给,歌单电视剧随便刷,小孩在后座用K歌APP,甚至能跑出新一代“车厢歌神”。
就像破案遇到一堆疑点——每个细节单拎出来都平平无奇,合在一起却让人毛骨悚然。同理,CR-V用的一两个新功能你可能不在意,但当它把导航、语音、座椅记忆、家居互联这些琐碎整合在一块时,你不得不承认,这车跟你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了。也许你偶尔会怀念简单粗暴的“纯机械时代”,可等到打开车门发现座椅、空调全自动按照你的习惯提前调好,还能不动声色点播喜欢的歌,谁还愿意回到原地打怪?
话又说回来,智能驾驶辅助毕竟只是工具而已,人不会因为鞋子好穿就跑得比刘翔快。数据显示,辅助驾驶系统的“越级”表现降低了事故率,但同样引发了新的安全与伦理命题。当机器可以干预你的驾驶,你敢不敢把生死交给一摞代码?你又如何防范“过度信任”的漏洞?专业层面,这是个无解的话题。业界这些年出了不少乌龙——有司机开辅助驾驶时一心二用直接“车毁人吓残”;更戏谑的,是孩子用语音助手点一首歌误触了变道指令,险些成了节目现场。
作为行业里的“老刑警”,我有点职业病,见新东西总要翻翻底裤。智能“外挂”再香,也得考虑背后的“黑天鹅”。厂家的每一行程序,每一道硬件选择,都会影响到你和家人回家的安全这根底线。好在CR-V三十年滚打摸爬,起码没见它拿用户命根子开玩笑。这种稳健,比什么炫技都更难得。
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刑侦中常说的一句话:“所有的进步都是假设你能承受偶尔的意外。”如今CR-V的智能驾驶、智能车联网,看似遥控现实,谁又能想到未来某天,才是真正悬疑的开端?智能车一步步变成生活“合伙人”,我们到底是主角,还是被圈养的家禽?
天快亮了。副驾的电子伴侣一脸无辜地提醒我:“已到达家门口,祝您生活愉快。”我关掉引擎,看着它无声黑下去。你说,如果有一天你的车比你还懂你自己,你是放心、还是惶恐?这个问题,等你上车后也许自有答案。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